浙江中醫藥大學校園一景。 嚴璐 攝
今年是虎年。春節假期未消,2月6日,浙江中醫藥大學的教授鄭洪認為,虎在傳統文化中有著深厚的內涵,與中醫藥文化關系密切。從中藥、方劑到中醫典故都蘊含著豐富的虎文化,并為中藥“白虎湯”“黑虎丸”命名解析。
據悉,老虎與中醫藥在歷史上也有不少關系,中國古代一些書籍,如漢代的《別錄》、唐代的《本草拾遺》、宋代的《本草衍義》、明代的《綱目》、清代的《醫林纂要》等,對有關虎的藥用功效皆有記載和闡述。
浙江中醫藥大學教授鄭洪認為,虎在中醫藥里的運用,最為著名的是藥材虎骨。古代中醫應用虎骨,只是物盡其用,并非不愛護動物。相反,中醫藥文化中與虎相關的兩個典故,恰恰體現著人與動物的和諧。
鄭洪舉了兩個典故,第一個典故是“虎守杏林”。
三國吳國名醫董奉,為病人施治不計報酬,只有一個特殊的要求:病愈者在他的房屋前后栽種杏樹,如此數年,杏樹郁然成林,有一天,董奉看見茅草堆里躺著一只老虎,發現喉嚨里卡著一塊骨頭,于是把骨頭取出。老虎病好之后,為了報恩,從此就在杏林中當起守護。從此“虎守杏林”成為了對醫者高尚醫德的贊揚之辭。
鄭洪還舉了第二個典故“坐虎針龍”,這也源于名醫為老虎治病的故事。
隋唐名醫孫思邈,傳說他在山中遇猛虎得病,為其治療時,用平時游方行醫的鈴鐺撐開虎口施治。從此鈴鐺有了“虎撐”的別名。據說老虎為了答謝孫思邈,就成為他的坐騎。“坐虎針龍”就成為民間藥王像的標準形像了。
他還認為,中醫藥文化還有一個重要特點,即“取類比象”,深刻體現天人相應的哲學思維。
在鄭洪看來,這類哲學思維,在中藥名方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虎在古代為四神獸之一,左青龍,右白虎。
“白虎居西方,主清涼、肅降之氣,對應于肺臟。”鄭洪說,學過中醫的馬上會想起醫圣張仲景傳下的名方“白虎湯”。這張處方中并沒有使用虎骨等藥材,之所以用“白虎”為名,一是因為方中君藥石膏色白,二是因為全方具有清氣分熱,清熱生津的功效,與“白虎”的意象相應。因此本方廣泛用于各種肺部炎癥,無論是傷寒學派還是溫病學派,都將它作為經典方。
而中成藥“黑虎丸”的命名,同樣體現了中醫“取類比象”的哲學思維。
他解釋,在生物學上,白虎是老虎的一種變種,現代的動物園里能見到。而“黑虎”則一直是個傳說,很少有人見過。神秘而威猛,這正是“黑虎丹”“黑虎丸”等中成藥的特點。這類藥組方不一,大多具有藥性強、藥材多的特點,有的內服,有的外用,用于治療各種頑固病癥。
古代認為,一位好的中醫,需要有降龍伏虎的膽識。同時,鄭洪希望,面對尚未平息的新冠疫情,只要中西醫緊密合作,弘揚偉大抗疫精神,必將迎來“忽報人間曾伏虎”的一天。(謝盼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