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河南大學抗戰辦學舊址紀念碑揭牌儀式現場。河南大學供圖
“嵩岳蒼蒼,河水泱泱,中原文化悠且長……”9月15日上午,河南欒川縣潭頭鎮一座山崗上,河南大學師生佇立默哀,齊唱校歌,悠長響亮的歌聲在山崗上久久回蕩。
“九一八”事變紀念日前夕,為紀念那段可歌可泣的抗戰辦學壯舉,引導師生汲取愛國奮進的磅礴力量,連日來,河大師生代表重走抗戰辦學路,分別前往南陽市鎮平鎮、淅川縣以及信陽市雞公山、欒川縣潭頭鎮、嵩縣等辦學舊址,舉行抗戰辦學舊址紀念碑揭牌儀式等系列紀念活動,懷著深深的感恩和深切的緬懷,瞻仰遺跡,追尋歷史。
1938年,在日寇的驅迫下,河大被迫遷到雞公山再遷到鎮平;1939年,河大遷到嵩縣和潭頭。在艱難困苦的環境中,在當地父老鄉親的全力支持下,河大師生堅持興辦教育、創辦醫療機構,傳播文化知識,用生命和鮮血譜寫了一首感天動地的教育救國、文化抗戰的壯麗史詩。
在潭頭期間,河大創辦了幼稚園、小學、中學、師范,其中以七七中學最為有名。七七中學如今已更名為河南大學潭頭附屬中學。該校紀念碑記載著這樣一段內容:七七中學創建于1939年,當年9月18日開學。“這個校名,還有這個特殊的開學日期,就是勉勵學生勿忘國恥。”河南大學校長宋純鵬介紹說。
“河大在抗戰中的辦學經歷,不但是學校用之不竭的精神財富,更是河南乃至全國人民了解抗戰歷史的愛國主義教材。”宋純鵬說。正是靠著百折不撓的堅韌,河大在抗戰烽火中,用血肉之軀維護和賡續著中原文化血脈;正是憑著自強不息的精神,河大在百年的發展歷程中,為中華文明的傳承和發展作出了獨特的貢獻。“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河大精神在特殊的歷史階段逐步形成,造就了該校頑強的生命力和非凡的創造力。
如今,河大與各辦學舊地雖山水相隔,但學校與各地的血脈情誼并未被山水阻隔。各辦學舊地與學校情同手足,河大時刻關注著各地的建設發展,與各地在人才培養、項目合作等方面密切交流、廣泛合作……
“河大將繼承抗戰辦學精神,弘揚抗戰光榮傳統,以史為鑒,以史勵志,勇于擔當,主動作為,推進學校更好更快實現高水平發展。”站在“雙一流”建設的關鍵階段和新的歷史起點,河南大學黨委書記盧克平說。(記者 李見新 通訊員 王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