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上午,王夢恕院士的告別儀式在北京八寶山殯儀館東禮堂舉行,數百名師生來到送別現場。
王夢恕院士生前的校友、學生對王夢恕院士的離去表示深切的悼念,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交通大學校長寧濱在儀式上說,王夢恕院士對我國隧道及地下工程事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是當之無愧的工程巨擘、鐵路功勛;他長期潛心育人,將畢生研究心得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學生,是一位真正的“大師”。他的離世,是北京交通大學的重大損失,也是我國科技界、教育界和交通工程界的重大損失。
“作為學生,我追隨王夢恕院士20年。為了國家隧道及地下工程事業,他始終忙碌在工程一線,他曾經多次呼吁,要想解決工程方面的關鍵技術難題,必須要引導高層次人才深入到工程一線,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發現問題、凝練問題和解決問題,提升我國工程技術的原始創新能力。”北京交通大學土木建筑工程學院院長張頂立講述了他同王夢恕院士之間的師生情。
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獲得者、北京交通大學教授譚忠盛提到恩師時說:“王院士對工作很執著,一直高強度、高負荷地運轉著,去年初生病時,還一直在奔波參加工程方面的學術會議。年底時曾經一度身體恢復不錯,還專門給學生開過一次會,鼓勵學生,干工作一切要從國家需要出發。但對于個人生活,王院士從來沒有更多要求,經常和學生們一起在工程現場吃工作餐,這種習慣到晚年還一直保持著。”
王夢恕生命中的后二十年,一直工作在北京交通大學的教學、科研崗位上。作為學校隧道與地下工程研究所所長,他率領學校科研團隊,完成了大量首創性的科研工作,如在深圳地鐵建設中,在國內第一次引入第三方檢測;探索深圳地鐵大變形成為國內成功首例等等。作為一位高校教師,他堅持立德樹人、秉承交大“知行合一”的精神,對學生提出了“第一是品德,第二是能力,第三是理論”這三個基本要求,強調要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按照這樣的教育理念和培養方式,他培養出了百余名品學兼優的碩士、博士和博士后,為我國隧道及地下工程建設輸送了大批高水平科技人才。(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