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需要青年創業者的助力和帶動,我們在農村成長,要盡力反哺當地發展。”回想起當初的創業歷程,安徽省蕪湖市無為縣蜀山鎮青年創業者、蕪湖永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張玉保感慨萬分。
剛創業時,張玉保的養殖基地只有兩棟簡陋的房舍,如今,他已經將蛇產品賣到了廣東、浙江、上海等地,根本不愁銷路,他還帶動鄉親們一起發展,成為當地有名的青年致富帶頭人。
起初,張玉保在深圳等地打拼,事業小有成就,2013年,他回到老家,在無為蜀山鎮政府幫助下,開創了無為縣首家以蛇類養殖為特色的經濟體——天井山特種蛇養殖場。
當時有人勸張玉保:“小張,別干了,在這養蛇不會成功的。”也有人覺得,在農村應該好好干農活,養蛇是不務正業的表現。
“既然選擇創業,有什么理由退出呢?”2014年,張玉保成立特種蛇類養殖專業合作社。 “公司剛創辦時,資金緊張,我既是采購員、推銷員,又是生產工人和搬運工。”張玉保回憶,那時常常為了接一個單子,四處奔波。他多次出去取經,并請來技術專家,經過3年的摸索,他總結出一套自己的養殖經驗。
據悉,張玉保養的都是生活在南方熱帶的蛇,他先后克服養殖能耗大、成本大等技術壁壘,打造全室內、無冬眠的養殖模式,同時致力于培養高科技人才團隊。
2015年,張玉保成立蕪湖永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與安徽大學、安徽農業大學等高校開展產學研合作,公司核心團隊擁有生態學、食品加工學、檢驗分析等各領域的專家。
張玉保還積極吸收周邊貧困戶來公司就業,為產業扶貧和就業扶貧盡一份力。他與各類貧困戶近30人簽訂用工協議,農戶們前來做清理房舍、喂蛇飼料等工作,一個月能有1500元左右的工資。
“養蛇是技術活,接下來我希望對生物新藥進行研發。”在張玉保看來,養殖蛇滿足了部分市場,讓更多的野生蛇不受到傷害。公司還將成立蛇文化產業園、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讓人們從害怕蛇到喜歡蛇并保護蛇。
近年來,張玉保先后獲評“安徽省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無為縣十大優秀青年”等稱號,他的蛇毒神經毒素開發等項目曾在縣青年創新創業大賽中獲優秀獎。作為縣青年企業家協會副會長,張玉保還定期參加交流活動,將創業和扶貧經驗分享給他人。
據悉,長期以來,無為縣通過產業扶貧、就業扶貧、公益扶貧、電商扶貧等方式,動員青年企業家協會等單位積極參與扶貧事業,發揮資源優勢,切實承擔助力脫貧攻堅的社會責任。
在無為縣無城鎮黃汰村,走過300米荒草小道,記者來到創業青年胡志林的家,他正駐足在家門口的池塘邊,將一捆捆青草扔入塘中喂食麻鴨。
“上個月才完成一筆麻鴨訂單,客戶一下要了970只呢。”胡志林介紹,他長期招收3名貧困戶來做工,每人每年能收入6000元。
“我從小就生長在貧困戶家庭,可我不滿足這樣的生活。”雖然胡志林患有肢體二級殘疾,但平時他通過自學和在扶貧基地務工、實踐,基本掌握了水產和家禽養殖的有關技術。
2017年,胡志林依靠政府政策扶持及自身努力,注冊成立無為縣黃汰志林家庭農場,主要從事家禽(麻鴨)和漁業循環養殖、稻蝦共養。
“之前,我為本村27戶貧困戶托管養殖1350只鴨子,7月上旬開始又將為鎮上其他6個村的105戶貧困戶托管飼養2100只鴨。”胡志林說。
“與其在家坐著‘等靠要’,不如用雙手奮斗。”胡志林說,他想用行動教育兩個孩子,一定要學會自力更生,用一技之長致富,再帶動別人一起富。
“企業實施科技幫扶項目,以鎮上貴山村為中心向周邊輻射,通過為貧困戶提供優質苗種、組織培訓觀摩來推廣龜鱉養殖新技術、新模式。”在無為縣陡溝鎮,安徽藍田特種龜鱉有限公司董事長項旭東向記者介紹,項目實施后,公司可新增種龜、鱉10萬只,年增銷售收入600萬元,預計帶動20余戶貧困戶增收,戶均增收3000~5000元。
據悉,安徽藍田特種龜鱉有限公司成立于2010年,公司先后被評為全國現代漁業種業示范場、安徽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董事長項旭東返鄉創業以來,一直注重產業扶貧和金融扶貧。
“公司積極與安徽農業大學、安徽省農科院等單位開展合作,為社會提供優質的中華草龜良種,帶動農戶一起發展中華草龜生態健康養殖。”項旭東說。
此外,該公司和無為縣一家水產養殖合作社合作,讓貧困戶投資入股,抱團發展,吸納合作社投資300萬元,預計為每戶貧困戶年增收600元左右。
“把發展特色產業與本地貧困戶情況相結合,發揮科技人才在脫貧中的力量。”項旭東說,公司還與105戶貧困戶建立帶動關系,每年為每戶增收2000元以上。
近年來,無為縣推廣示范園區(基地)、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能人大戶帶動和貧困戶自主發展產業的“四帶一自”產業扶貧模式。全縣為貧困勞動者提供就業崗位4714個,幫扶1332名貧困勞動者實現就業,認定11個就業扶貧驛站,提供347個就業崗位。
無為縣還積極做好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相銜接,探索脫貧成果鞏固提升與鄉村振興統籌推進,讓創業青年積極參與其中,起到引領、帶動作用。(王海涵 王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