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以“融合·創新 讓教育點亮每個人”為主題的GES2018未來教育大會在北京開幕,就教育公平、供給側改革、教育評價機制創新、教育與人工智能等焦點問題展開探討。
“面向未來的教育,特征之一就是應該更加普惠和公平。”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理事長李偉表示,普惠、公平的教育是保障機會公平的“最偉大的工具”。中國自古以來就有“有教無類”的思想,面對全球發展失衡現象,更加需要發揮教育促進社會公平的作用,重視教育資源分配的均衡化,使教育成為推動包容性發展的強大動力。
“從變革的角度,面向未來世界,教育不能故步自封。”教育部副部長朱之文強調,教育在變革的同時,必須保持定力,絕對不能喪失價值立場,不能喪失國家性和民族性。這種變革包括教育觀念層面的變革,還包括教育內容方面的革新,以及教育制度層面的重構。在觀念、課程和教育教學上,朱之文提出“要樹立與未來的社會形態和生產生活方式相適應的教育觀念,對于新一輪的科技革命,對與人類命運共同體休戚相關的事物必須及時消化吸收融入課程,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
如何培養具備認知能力、合作能力、創新能力、國際化視野和全球競爭力的人才,成為中外教育共同的課題,也是此次會議熱議的焦點。北京師范大學校長董奇表示,未來社會對人才素養提出了新的要求,包括信息素養、數字素養、科技素養和創新素養等諸多方面,必須用科技賦能教育評價,建立面對未來素養的新的評價體系,這樣我們才能構建真正成功的教育,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最大化,為國家培養更多有用的人才。
“教育必須是漸進式,逐漸看到效果的一種變革。”央視新聞中心評論員白巖松認為,要做到教育的“德智體美勞”,應該在新時代的教育背景下產生新的變化,“德”首先要塑造公德、“智”要更關注智慧、“體育”要注重“育”、“美”要擁有與時俱進的審美能力、“勞”要擁有新的勞動的概念,在此基礎上白巖松還提出要加上“情”,使中國構成和諧社會。
針對教育扶貧話題,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盧邁也呼吁全社會“關注貧困地區兒童教育,阻斷貧困代際傳遞”。他表示,過去幾年精準扶貧力度空前,中國脫貧攻堅工作已取得可喜成果。但是,要想從根本上可持續地脫貧,必須從貧困地區兒童早期發展入手,讓每個孩子都有一個陽光的起點。據悉,此次大會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教育部指導,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北京師范大學、好未來等聯合主辦。(李依環 羅天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