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易風 資料圖片
吳易風被人們尊稱為“三通經濟學家”,這是因為他通曉中外,精通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西方經濟學、外國經濟思想史。
融會貫通、學貫中西也許是很抽象的詞語,但在吳易風那里,他的理解就是“扎實”。
他讀大學的時候,當時學校只教授俄語,為了更好地理解西方經濟學,他就從國際音標開始自學,硬是把英語啃下來了。經濟學還需要數學的底子,他就向當數學教師的妻子學習數學,攻微積分、做習題、再交給妻子批改,這樣,數理經濟學需要用到的“線性代數、概率論”等他都掌握了。20世紀90年代,他又開始自學電腦教程,一通百通,成了真正的“三通經濟學家”。
扎實的學術修養(yǎng)背后,是吳易風的“珍惜”,他珍惜每一個學習機會。在頒獎現場,他解釋了深層原因。“我出生在江蘇高郵農村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沒有機會受到正規(guī)的中小學教育,只讀了幾年私塾和鄉(xiāng)村初級師范。新中國成立之后參加工作,1955年有幸考取中國人民大學經濟系,為什么說有幸呢?因為當時報考的條件是高中畢業(yè)或相當程度,我憑著‘相當程度’報考,有幸考取了中國人民大學經濟系。1959年畢業(yè),留校任教,至今已經59年。目前我是我校學歷最低的教師,別的老師是博士,我什么‘士’都不是。”
這樣艱辛的求學之路讓他深知貧困學生的艱難,于是,他當場把獎金全數捐出,成立貧困生獎學金,這是一位老師的拳拳之心。
不唯書、不唯上,不媚俗,這需要扎實的功底和勇氣,需要了然于胸的學術自信,還需要超然的眼光和心胸。當今天西方新自由主義風潮襲來,他穩(wěn)穩(wěn)站定,對此進行批判,這是學者的風骨。(記者 姚曉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