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孩子進了大學后會出現各種心理問題?其實,很多學生的心理問題在中小學階段就已經初露端倪。中國人民大學的俞國良教授曾打比方說,心理問題就像煮餃子,可能在幼兒園就“下鍋”了,但到高中、大學才浮上來。那么,家長要如何提升孩子的心理健康水平,預防心理問題的發生呢?
1 豐富心理營養,提升孩子的自我價值感
簡而言之,自我價值感是指人可以感覺到自己的存在以及自己的重要性。如果用一棵樹來比喻一個人的生命狀態,自我價值感則是這棵大樹的根系。如果父母能夠幫助孩子提升自我價值感,讓他們相信自己存在的價值和意義,相信自己值得擁有更美好的東西,他們就會努力學習,用優秀的行為去展現自己的價值,哪怕遇到挫折也不會輕易放棄,而是將這作為成長的機會。就像大樹有著扎實、穩定的根系一樣,即使遭遇風雨,也會將自己的根系扎得更牢、更深。
我們知道,每一位父母都想給孩子最好的愛,讓孩子健康成長。然而,很多時候孩子卻沒有感受到父母的愛。因此,父母首先要學會如何愛,針對孩子的需要提供豐富的心理營養,讓孩子感覺到“愛”始終就在身邊,提升孩子的自我價值感。
在嬰幼兒時期,父母可以用無微不至的照顧,讓孩子有安全感、歸屬感和對父母的信任,體驗到自己的重要性和價值。然而,當孩子進入青春期,開始追求獨立與個性化的時候,父母需要給孩子提供獨立發展的空間,給予孩子接納、理解、尊重和信任等心理營養,讓他們感受到自主成長的力量。
著名的婚姻家庭問題專家蓋瑞·查普曼認為,愛的語言包括:欣賞、鼓勵的語言,贈送禮物、身體接觸、服務的行為、一段有品質的時光。很多時候,家長是通過賺錢養育孩子、給孩子做飯、收拾房間等服務的行為來表達愛的,但是孩子卻期待父母能給予他們欣賞和鼓勵的語言,或者陪伴他們,度過一段有品質的時光。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要經常反省自己:我說了什么或做了什么,能讓孩子體驗到愛、安全感、歸屬感與信任感?這樣才能及時調整自己表達愛的方式,讓孩子感受到來自家庭的支持。
2 培養使命感,引導孩子確定有意義的人生目標
美國精神病學家維克多·弗蘭克曾多次被關進納粹集中營,但最終幸存下來,并創造了“意義療法”,將人生目標視為一種能讓個體活下來的內在力量。他在回憶這段經歷時說,在充滿死亡氣息的黑色集中營里,那些有著人生目標、堅定信念和意義感的人會比其他人更容易活下來。
一個有過多次割腕自殘經歷的小學生問咨詢師:“老師講過,每個人的生命都是競爭的結果。上萬億個精子經過激烈的競爭,只有贏的那個精子才能和卵子結合,才有了我的出生。從小到大,我就一直和別人競爭,不是我贏,就是我輸。我贏了,會害怕下次不能贏;我輸了,又覺得自己很沒用。如果一輩子都在競爭輸和贏,活著還有什么意思呢?”這些話說出了很多學生內心的困惑:我們努力是為了什么?是為了比別人強?擁有更好的生活條件?還是讓父母感到驕傲和自豪?
父母要幫助孩子確立有意義、有使命感的人生目標,將孩子的人生目標和對國家、對社會的貢獻結合起來。如孩子的人生目標是“將來賺很多錢”,父母可以問孩子:“你賺了很多錢以后,可以為別人、為國家和社會做出什么貢獻?”“你說了什么或做了什么,可以讓世界因為你的存在而更加美好?”通過引導,幫助孩子建立有意義的人生目標。
有些孩子認為,確立目標只會讓自己感到更加焦慮和無望。只要沒有達到目標,就會覺得自己不夠好;即使有一天達到了目標,在片刻的快樂之后又會陷入追求新目標的焦慮中,因為達到目標本來就是自己應該做到的事情。顯然,這些同學將目標當作自己必須要達到的一種“要求”。
父母要引導孩子確定有意義的人生目標,并將之作為努力的方向。孩子朝著目標邁出的每一步都是在做越來越好的自己。我們可以給予孩子欣賞,與孩子一起體驗成長的喜悅。在接近目標的途中,他們可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困難,父母要和孩子站在一起,接納他們的現狀,欣賞他們的努力,幫他們將挫折轉化成為歷練自己、自我提升的珍貴禮物。
3 進行有效溝通,真正走進孩子的心靈
每個家庭都有溫馨的幸福時刻,那時候,父母和孩子之間無須考慮如何溝通,大家的語言、身體姿態都已充分表達了彼此之間的接納與愛。然而,當家庭面臨壓力和沖突時,一些父母往往會運用講道理、指責、命令、威脅等方法應對,導致親子關系惡化,溝通失效。那么,當親子之間存在分歧和沖突時,父母要如何和孩子進行有效溝通呢?
覺察——回到當下。
面對孩子的負面情緒,家長首先要調整好自己的情緒,平靜下來后再和孩子溝通。方法如下:覺察到自己有負面情緒——深呼吸(吸氣——屏息3秒——呼氣),告訴自己“我現在生氣了”。然后體驗生氣時身體的感覺,接納身體上的各種反應,漸漸的,情緒就會平靜下來。
建立聯結——有良好的關系才會有良好的教育。
有些家長經常會問,為什么很多親子書籍中介紹的技術對我孩子根本不管用?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父母還未和孩子建立聯結,便急著給孩子講道理,溝通效果自然不好。如何建立聯結呢?父母要帶著發自內心的微笑,問孩子:“發生什么事情了?快講給我聽聽。還有嗎?還有嗎……”耐心聽孩子講述事情的經過,接納孩子講的所有內容,不評判孩子,以免讓評判阻斷親子溝通的橋梁。
人們看一個人,往往只看到其行為。其實,行為僅僅是冰山的一角。在親子溝通中,我們要想走進孩子的心靈,就要看到其行為下面的冰山,理解孩子的感受和其內心的需要。這個溝通過程可以表示為:描述事實+表達孩子的感受+表達孩子的需要+表達孩子的期待。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對孩子最好的幫助就是不主動提供幫助,而是帶著信任,將選擇權交給孩子,并引導孩子思考行為后果及承擔責任。即使有時候孩子會犯錯,這也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需要付出的代價。父母可以在孩子需要的時候提供支持,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信任與愛。
父母與孩子建立聯結,并傾聽到孩子的感受和需要,然后征求孩子的意見,如“你現在愿意聽聽我的感受和需要嗎?”這時候,孩子被接納、理解的需要已經得到滿足,會很愿意傾聽父母的內心想法、感受和需要。這時候,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才會起到作用。父母表達感受和需要的方式和第二點相同,即:描述事實+表達自己的感受+表達自己的需要+表達自己的期待。
教育是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長的人生旅程。父母首先要不斷自我成長,提升自身的心理健康素養。同時,根據孩子成長的需要,適時轉換角色,尊重孩子的自主選擇,讓孩子在和諧民主的氛圍中健康成長。讓家庭更幸福,社會更和諧。
(作者:趙軍燕,系首都師范大學心理素質教育與咨詢中心主任)
案例
她很優秀,卻找不到生命的意義
小A是一所重點高校的大四學生。一天凌晨,她在學校宿舍樓高層墜亡。消息傳來,老師和同學們都很震驚,大家似乎找不到任何讓小A輕生的理由:在學習方面,她年年獲一等獎學金,畢業后準備出國留學;作為一名院系的學生干部,她工作能力很強,業績突出;在人際關系方面,她對人態度溫和,臉上始終帶著微笑……但是,據她同宿舍的同學反映,小A表面上看起來樂觀開朗,其實她的性格很內向,在宿舍里很少和同學交流,也沒有較親密的朋友。她的家庭經濟條件不錯,讓她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父母經常在假期帶她出國旅游、開闊視野。媽媽對她的期待很高,每天都會打電話詢問她的學習情況,但她很反感這些,經常中途掛掉媽媽的電話。她和父母的關系一般,假期也不愿意回家。
小A在遺書中寫道:從中學開始,我似乎就在等著這一天的到來。活著就在不斷與別人競爭,小學時努力考好的中學,中學時努力考好的大學,大學時努力考研和出國……在一路前行的路上,體驗到焦慮、恐懼和挫敗,害怕別人發現我無用的真實面目。在別人羨慕或嫉妒的目光中,我不知道自己為什么活著,扮演著“優秀”的角色,帶著偽裝的微笑,卻找不到存在的意義……生而為人,好累……與其繼續討好,不如提前退場……
當學業不再是唯一的榮耀
一年前,小W從偏遠的農村考到某大城市的重點高校就讀。作為村里唯一一名考入重點高校的學生,他成為當地的“名人”和整個家族的驕傲。剛剛進入大學時,小W的狀態很好,不僅學習努力,還積極參加社團組織的各種活動。然而,他逐漸發現周圍的同學大都學業優秀、能學會玩、家庭經濟條件好或多才多藝,尤其是大一期末的考試結果給了小W很大的打擊:他第一個學期掛科兩門,第二個學期掛科四門,讓他對自己引以為傲的學習能力產生了懷疑,摧毀了他最后的自信和希望。
當學業不再成為唯一的榮耀,小W陷入了自卑、焦慮、沮喪和痛苦之中。他出現了嚴重失眠,經常感到很疲憊,干什么都提不起興趣,每天下決心去上課,但就是走不出宿舍。最后索性連老師、同學的電話都不接了……小W給父母打電話,想回家休學一年。但是,父親知道了小W的學業狀況很生氣,罵他“不思進取”、“懶”、“沒有骨氣”、對不起家人多年來供他上學的辛苦付出。父親要求他振作起來,不許當逃兵,休學回家只會被別人笑話……聽了這些話,小W告訴心理咨詢師,他的心就像“被捅了一刀”。以前父母口口聲聲說一切都是為了自己,其實只是因為自己可以給他們“掙面子”罷了。小W覺得自己就是家庭的累贅,白白浪費家里的金錢,活著沒有意思。
在咨詢師的建議下,小W去精神專科醫院就診,被診斷為抑郁狀態……(趙軍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