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創業實驗室里,學生們分享“智能雙臂解魔方機器人”研發經驗。長春理工大學 供圖
呂婷和她的團隊憑借“智能便攜紅外熱成像儀”從全省6萬多個參賽項目中脫穎而出,以排名第6位的名次進入第四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并獲得銅獎。由于該項目契合艾睿光電科技有限公司的市場拓展需求,目前,雙方已進入投資洽談階段,呂婷離自己的創業夢更近了一步。
在吉林省入圍第四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金獎的6個參賽項目中,長春理工大學就有兩個,且都出自光電工程學院。
從2015年開始,長春理工大學光電工程學院立足學科優勢特色,著眼本科教育質量提升,傾力打造出了充滿吸引力、塑造力和輻射力的創新型人才培養“秘籍”——“創新五部曲”。才入江湖,鋒芒已露。
重新設計培養模式
記者來到光電工程學院光電科技協會創新實驗室時,大二學生王君雅正忙著撰寫“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的參賽作品項目書。她很珍惜來到實驗室學習的機會,“經過三輪考核才留下來的。除了上課或晚上睡覺,其他時間基本都在這里”。
光電科技協會創新實驗室是該學院實行“實驗室開放計劃”的10多個實驗室之一。當很多大學生在為如何拿到創新學分犯愁時,光電工程學院的很多學生早已一頭扎進實驗室,在創新實踐中放飛自我了。今年9月份入學的張昊然,已經順利通過首輪測試,成為機器人環境感知與人工智能實驗室的熟面孔了。
“實驗室開放計劃”,是以提升學生實踐動手能力為目標,向學生全面開放各類實驗室的培養手段。它同專注軟件操作技能培訓的“菜鳥計劃”、側重綜合實踐能力展示的“創新競賽計劃”、致力于深層次基礎科研的“培優計劃”以及著力孵化創業夢想的“創客空間計劃”,統稱為“創新五部曲”,構建起本科生創新能力遞進式培養網絡。
院長付躍剛是“創新五部曲”的締造者:“如今學生們參加競賽、參與科研的想法很強烈,基礎課程和實驗教學已經滿足不了培養創新型人才的實際需求。我們必須重新審視培養體系,重新設計培養模式。”
2015年12月,學院網站掛出了首期培優計劃的通知,42名學生經過兩輪選拔,成為奏響“創新五部曲”的第一批弄弦者。
提高標準嚴進嚴出
“創新五部曲”對學生自主權的充分尊重并非放任自流,創新學分是它給學生劃下的底線。
“如果學生參加文體活動、義務勞動就可以得到創新學分,那么還會有多少人愿意靜下心來搞科研、做學術呢?”學院副院長田明說,在光電工程學院,“創新五部曲”還原了創新學分應有的樣子。
為了拿到創新學分,一部分對科研缺乏興趣的學生不得不選擇參加“菜鳥計劃”學習軟件操作。“大多數人是不甘心做‘菜鳥’的,所以就有越來越多的學生進入實驗室、參加創新競賽。通過這樣一種激勵,學生們的動手能力得以整體提升。”探測與信息工程系教師王世峰介紹,學院規定,除了英語四六級之外,學生必須通過自主參加各類創新競賽并獲獎才能得到創新學分,學院的培養目的也達到了。
在利用創新學分為“創新五部曲”圈粉的同時,學院還給每項計劃設定了“高門檻”。
王君雅告訴記者,參加各項計劃都需要競爭上崗,“每年報名加入我們實驗室的大多在200人以上,但最終只能有10人左右被接收。我的一個同學連續兩年參加選拔考核,都沒有獲得進入實驗室的機會”。
在結果考核方面,學院要求同樣很高:學習軟件要通過嚴格的上機測試,參加創新競賽的人必須用比賽成績說話,培優計劃的考核條件是至少在核心期刊上發表一篇論文。
由于結題要求高,孫正梟的培優項目論文已經被老師打回來兩次了。“不容易通過說明含金量高,這也是我參加培優的目的,我相信自己能堅持到底、順利結題。”他堅定地說。
與嚴格的制度設計相對應的,是沉甸甸的質量紅利:852人次在省級以上創新競賽中獲獎,其中僅國家級一等獎就有40項;40人次發表學術論文30篇,其中核心期刊以上16篇,這在全國高校同類學科中也處于較高水平。
學院副院長閆鈺鋒表示,嚴進是為了激發精英意識,嚴出是為了保證培養質量,“這兩道關卡都通過了,才稱得上優秀”。
交叉學科合作企業
“人才培養必須堅持需求導向,無論是高校還是學科,都要站在服務國家戰略、滿足產業需求、面向未來發展的高度去謀劃建設思路。”帶著這樣一種思考,付躍剛決意做好兩件事。
第一件是將部分專業相關度較大的科技創新社團納入學院的相應開放實驗室。由于這些社團面向全校納新,這樣一來,就有不少其他學院的學生參與到光電工程學院的“實驗室開放計劃”中。此舉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并重視學科交叉融合,拓寬科研視野。
機器人環境感知與人工智能實驗室每年都會組織成員參加全國大學生電子商務“創新、創意、創業”挑戰賽和“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經濟管理學院大三學生劉昕辰就是憑借自己的專業優勢被實驗室負責人看中的。“他們做技術,我負責財務和營銷,發揮各自專長,會更有競爭力。”劉昕辰說。
交叉融合的滲透力并不止于學生層面。首期“培優計劃”結束后,其他學院、研究機構的教師都慕名而來,希望借助“培優計劃”的平臺找到優秀學生一起做項目。據了解,僅該學院2018年公布的35個“培優計劃”項目中,就有8個是由非本院教師提供的。
“如果不對接社會需求,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做得再好,也無異于紙上談兵。”付躍剛做的另一件事,是把合作企業拉進“第二課堂”。
從2017年開始,該學院攜手企業進一步完善“創新五部曲”,打出了一套漂亮的組合拳,訊技光電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成為“菜鳥計劃”的操盤手之一,從報名、培訓到考核、發證,全權負責。
對于“創新五部曲”的未來走向,付躍剛表示,目前,長春理工大學正在加緊建設大光電學科體系,其核心建設思路就是立足未來需求、打破學科壁壘、充分交叉融合。(田苗華 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