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學旅行的核心目標是育人,其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并培養富有社會責任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我國當下的研學旅行處于發展的初期探索階段,簡單的“教育+旅游”、粗放的“講解+參觀”、拼湊的“主題+活動”、隨意的“景點+課本”、夸大的“宣傳+包裝”,已經導致研學旅行的本意被扭曲和誤讀,有走向“旅游化、形式化、生意化、功利化”的趨勢,必須加以糾正并引導其回歸到發展中小學生綜合素質,實現育人目標的正確軌道上。
正確理解研學旅行內涵是當前第一要務。研學旅行是教育并非研究性學習與旅行體驗的簡單結合,絕非形式上的旅游與課本知識的粗放組合。研學旅行是教育部門或學校列入教學計劃的校外教育課程,其本質是讓中小學生以旅行體驗的方式開展研究性學習。
研學旅行的核心要素包括教育思想、教學目標、課程、師資、環境、管理、安全、旅行和生活服務等。作為一種校外教育,研學旅行不僅是教育部門的任務,更是全社會的責任。
學校或教育部門在研學旅行的交通和安全監管等保障體系方面明顯力不從心。為此,形成政府教育職能機構監管、學校組織教學、社會機構參與服務、媒體和家庭監督的合作運行機制,是做好研學旅行工作的必由之路。
開展研學旅行必須緊緊圍繞教育性、實踐性、安全性、公益性等原則,開放辦學思想,打開圍墻的束縛,發揮市場的杠桿作用,激活社會資源,開展有生活溫度和生命質量的教育。研學旅行的基本原則與市場機制不僅不矛盾,而且必須有機結合,互補短板,通力合作,才能發揮全社會力量,促進研學旅行的健康持續發展。
祖國大好河山是學生歷練綜合素質的體驗場。如果說學校是學生知識學習的天堂,祖國大好河山就是學生歷練綜合素質的體驗場。研學旅行符合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讓廣大中小學生融入社會大課堂,在體驗中感受,在感受中分享,在分享中反思,在反思中感悟,在感悟中覺察,在覺察中覺醒。
開展好研學旅行,要正確處理和準確把握德與才的本質關系。在一定的意義上,德可以理解為“德性”,才則可以理解為知識和能力。在德與才的關系上,教育要以德為先,以德為本。
研學旅行就是要發展學生的德性、知識和能力相融通的綜合素質。知識是圖像性和符號性的信息,其獲取主要依靠聽知和閱知;技能是動作程序性和協調性的信息,其提升主要依靠實踐和訓練;而德性是情景性、情節性和情意性的信息,其養成主要依靠在特定的情景和事件中的主體體驗與多元經驗的有效鏈接。研究表明:隨著學習時間加長和強度加大,知識和技能會成正比式顯著提升,而德性與學習者的學習時間和強度并不成正比。
要提防僅傳授知識技能弱化德性素質修養的假研學。在研學旅行中要處理好知識教育的“知道”、技能教育的“會了”和德性教育的“愿意”之間的關系,讓德性教育融匯于顯性的知識和技能教育之中。研學旅行的首要任務是立德樹人,因此要提防其走向僅僅以知識和技能的傳授為主,弱化德性素質修養的假研學。
研學旅行是體驗教育,基地和營地都是學生綜合素質發展的體驗場。讓學生在虛擬與現實的情景和情境交互中,以近乎真實的、貼近生活和生命的事件,讓沉浸式的旅行體驗滋潤廣大中小學生渴望成長的心田。
作者系安徽工程大學體驗產業學院執行院長、體驗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薛保紅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