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期末,已經畢業半年多的南京林業大學2014級學生李浩(化名),仍要在每周三從工作單位趕回學校上課。“我有兩門數學類課程沒考過導致畢業延期,沒能在離校時拿到畢業證。”李浩懊悔地說。
自4年前開始實施“學業警示幫扶”制度,取消畢業生“清考”以來,南林大每年都會有一些學生面臨李浩這樣的情況。但4年下來,學生課上看手機的少了、問問題的多了,上課打瞌睡的少了、認真聽講的多了。通過這場以退為進的教學改革,南林大實現了從“守底線”到“要高度”的轉變,學生學風和教師教學積極性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警示顯實效:小洞不補,大洞吃苦
2014年,南林大發布《本科學生學業警示及幫扶辦法(試行)》規定:學業警示按照由輕到重的程度依次為黃色警示、橙色警示、紅色警示3個等級。凡受到學業警示的學生,由學院向學生個人及家長發放學業警示通知書。受到“橙色警示”的學生將被“留級”,受到“紅色警示”的學生將收到“退學通知書”,但同時有一次申請試讀的機會。
2013級學生張曉開(化名)曾經因為受到“橙色警示”而留級。那之后,張曉開像換了個人一樣,整天泡在自習室里,最終他于2018年6月修完所有學分順利畢業。“要不是學業警示當頭一棒把我打醒,我的大學估計就讀不下來了。”張曉開說。
“學業警示可以將學生放松學習的不良苗頭及時扼殺。”南林大教務處副處長毛連山說,據統計受到“紅色警示”的學生人數由2014—2015學年的53人次降至2017—2018學年的21人次,“學生意識到‘小洞不補、大洞吃苦’,將功夫花在日常才能學好,學校整體學習氛圍越來越濃厚”。
大三學生覃卓(化名)對此深有體會。她入校時就聽說學校會因為“掛科”過多而勸退學生,大家不再把希望寄托在考前突擊上,“從前只有快期末考試了自習室的座位才會緊張,現在自習室、圖書館平時也人滿為患”。
幫扶出新招:精準施策,“包產到戶”
人文學院廣告學專業學生王證(化名)是班里的“活躍分子”,他攝影技術好、策劃創意佳,常被推薦去參加各類廣告策劃營銷大賽而且屢有斬獲。很難想象這樣一個“策劃達人”曾經也是一名“學業困難學生”。
王證入校時的專業是紙漿造紙工程。“紙漿造紙工程專業對于化學要求很高,而我這方面基礎比較薄弱,導致很多專業課程都聽得云里霧里。”連續受到兩次“黃色警示”的王證有些心灰意冷,“也不是不認真學,是真的學不進去。”
大二下學期,王證向學院表達了想要轉專業的想法。了解王證的情況后,南林大教務處和學院多次溝通,最終同意了王證轉到廣告學專業的申請。
這兩年,南林大針對學業困難學生每年都會提供一部分轉專業機會,這是學校學業幫扶政策中的一項舉措。此外根據政策,學生在被警示后,所在學院要根據實際情況,幫助其制定詳細的個人學習計劃。
土木學院由于課程難度大、專業性強,每年無論是受到學業警示的人數還是警示級別在全校都排在前列。針對這種情況,該院給每名受到學業警示的學生安排一名教師和一名學業優秀的學生,分別有針對性地跟進幫扶。
據介紹,南林大近4年來受到學業警示的學生中,有超過80%在幫扶下順利完成了學業。“警示不是目的,幫扶才是核心,我們希望通過這項制度,可以幫助更多學生更好地完成學業,讓他們的大學生涯不留遺憾。”毛連山說。
倒逼出“金課”:綜合施策,回歸教學
南林大交通學院學生白雪最近很開心,因為她在不久前結束的選課中成功選上了“中西方家居鑒賞”課程。這門公選課因課程內容有趣、授課教師講述精彩而大受學生歡迎。在南林大,像這樣的公選課還有很多。
“學校把人才培養質量和效果作為檢驗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積極推進教學改革,讓教授回歸課堂是其中一項重要舉措。”南林大校長王浩表示,學生學得好的前提是教師教得好,南林大的教授不僅要站上本科生的講臺,而且要站好講臺。
據統計,當前南林大有超過90%的教授走進本科生課堂,2018—2019學年“開學第一課”就是由學校黨委書記蔣建清教授講授的。有老教師做榜樣,南林大的青年教師們也都迎頭趕上,學校新出臺的績效考核指標和職稱評選條例也對教學給予了足夠重視,為青年教師站穩講臺提供了有力支撐。
在一系列激勵措施下,南林大的教師們越來越樂于參與各類教學研討和講課比賽,努力提升教學實踐能力、創新課堂教學模式,一批備受學生歡迎的“金課”被打造出來。近年來學生評教滿意度不斷提升,常年維持在96%以上。
剛剛榮獲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的南林大教務處處長周宏平說,經過4年探索,南林大的本科教學已經由“守底線”轉向“要高度”,新修訂的《南京林業大學本科人才培養方案》明確將“深化拓展卓越拔尖計劃”寫入其中。(繆志聰 李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