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論
自主招生的目的在于發現更多“人才”,因此即便取消論文、專利為申報條件,也需根據實際情況“擇優錄取”。
據新京報報道,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高校近日陸續公布2019年自主招生簡章,與去年相比,招生政策明顯趨嚴。多所高校招生辦負責人表示,根據教育部要求進行調整后,今年的自主招生堪稱“史上最嚴”。其中關于論文、專利的要求發生較大變化,清華大學與北京大學均在招生簡章中提到無需在申請時提交論文、專利信息。
從輿論反應看,有很多人是贊成取消論文、專利申請條件的。因為高中生真能寫論文的沒幾個,而把論文、專利作為入圍條件,會催生代寫論文、買賣專利亂象。假如繼續把論文、專利作為入圍條件,依靠高校加強審核、嚴格篩選,也很難杜絕弄虛作假。
事實上,自主招生進行這樣改革也是一個及時的糾錯之舉。因為近年來,自主招生的一些學生中確實存在論文造假現象,比如去年8月爆出的“河南四家長質疑考生高考答題卡被調包”事件的蘇同學,其通過北京師范大學自主招生初審的論文即被發現涉嫌抄襲,其所在鄭州一中還有另外四位同學的論文也存在同樣問題。更讓人啞然的是,這位涉事蘇同學的父親竟表示:“天下論文一大抄。”
自主招生本來是要打破唯分數論的高考制度,其目的是希望通過這種招生模式來實現“不拘一格降人才”。但有些學生家長卻把自主招生看作是一個可以鉆的空子。這需要對違規者做出懲罰,同時也需要對自主招生中存在的規則漏洞予以及時糾偏。
這也要求我國推進自主招生要有新思路,要淡化自主招生的功利色彩,自主招生要引導學校和學生重視發展特長、培養能力,但不是功利地打造特長,更不能弄虛作假編造虛假能力材料。
其實,此次一些自主招生的高校在取消論文、專利申請條件時,也強化了五大類學科競賽獲獎要求。清華大學即明確提出了報名的“最低門檻”包括,全國高中數學聯賽(省級賽區)一等獎、全國中學生物理競賽(省級賽區)一等獎等。這得到公眾認可,因為學科競賽難以弄虛作假。
但是,任何一種導向其實都不能過于絕對,否則又會出現新的問題,比如有些家長可能為了“邁進”這個“最低門檻”不惜犧牲自己孩子的某些天性,只為了拿到一個全國高中數學聯賽(省級賽區)一等獎或全國中學生物理競賽(省級賽區)一等獎。
因此,自主招生建立起多元的評價體系就顯得尤為重要。最近在國內炒得火熱的英國劍橋大學招生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其宣布接受我國學生以高考成績申請,但也綜合評價學生的中學學業表現、雅思考試成績等。我國高校不妨也借鑒一下這種多元化的評價招生模式。如此,才能真正有利于引導、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發展特長、能力,從而選擇適合自己的高校。
實際上,教育部辦公廳于2018年12月印發的《關于做好2019年高校自主招生工作的通知》也提出,“不得簡單以論文、專利、中介機構舉辦的競賽(活動)等作為報考條件和初審通過依據”。因此,實行自主招生的高校在實際執行中,還是要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不宜輕易“一刀切”而錯過了培養出未來的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