艦載機,中國造!
殲-15在“遼寧艦”上順利起降后,境外有些媒體開始大肆宣傳中國的艦載機、攔阻索甚至航母的指揮動作、保障體系都是在“山寨”美國航母。
對此,國防部新聞事務局局長、國防部新聞發言人耿雁生予以反駁。他表示,世界軍事發展的規律是客觀的,很多武器裝備的原理是相同的,一些指揮和保障的方法也是相近的。因此,僅僅通過簡單對比,就認定中國“山寨”了外國的航母技術,這種說法如果不是有意攻擊,至少是不專業的。
經過幾代航空工業者的努力,中國已經在渦扇發動機等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高性能的國產戰斗機已經開始配備完全獨立研制的國產“心臟”。
俄羅斯媒體承認,盡管在外形上與蘇-33相似,但中國工程師對飛機結構進行了無數的變動。殲-15裝備了更為完善的航電設備、著陸尾鉤、尺寸較小的垂尾和更為強固的起落架。
外媒報道,只有在中國工程師成功研制出國產阻攔索后,艦載機飛行員才能實現甲板著陸。
在研制攔阻鉤時,由于對部件性能要求非常高,“飛鯊”團隊的設計一度無法用傳統飛機制造的焊接工藝來實現。沈陽飛機設計研究所設計師李福在接受采訪時表示,“由于攔阻鉤焊縫比較多,焊接之后,變形量比較大,就不是那么好鉤攔阻索。”
然而,正是借助“飛鯊”團隊,設計人員和制造人員一同攻關,才最終將設計與生產企業的焊接技術進行了巨大改進和提升,而殲-15的這項關鍵技術才被突破。
事實勝于雄辯。殲-15是中國自主設計、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首型艦載多用途戰斗機,是中國國防科技工作者多年努力工作、克服重重困難的結果!
讓我們向這群托舉“飛鯊”的英雄致以崇高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