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時敢流血,戰時少流血
畢可弟
提 要:平時敢流血,戰時才能少流血、不流血;平時敢拼命,戰時才會不惜命、不丟命。
前不久,筆者到所屬某旅調研,有名基層干部發言要求官兵“平時多流汗,戰時少流血”,蹲點的一位旅領導打斷說,應該是“平時敢流血,戰時少流血”。從要求“多流汗”到強調“敢流血”,品味這3字的細微之差,體現出部隊訓練作風的轉變,以及官兵備戰打仗的奉獻意識和擔當精神。
習主席多次強調:和平時期,決不能把兵帶嬌氣了,威武之師還得威武,革命軍人還是要有血性。落實這一指示要求,不僅要在戰場上面對艱難困苦不低頭,勇于拼搏、敢于犧牲,直至奪取戰斗勝利,在重大任務和平時的演訓活動中,同樣需要敢闖敢試、敢當敢為,為部隊作戰能力的提高敢于流血、敢于犧牲。
戰爭是對軍事訓練成果最好的檢驗。一些外軍從新兵開始就實施高強度的訓練,其野蠻和殘酷程度令人難以想象,有時訓練傷亡人數竟高達千分之三。事實證明,正是這種訓練的“敢流血”,不斷拉近了訓練場與戰場的距離。
戰爭不可避免會帶來流血犧牲,真、難、嚴、實的高強度訓練同樣存在風險。近幾年,上級對非責任訓練事故轉變了看法,以往那種出事故“一票否決”的現象越來越少了。然而,由于長期的和平環境,個別單位危不施訓、險不練兵的問題仍不同程度存在,不愿冒該冒的險、不敢擔該擔的責,訓練內容避難就易、訓練強度點到為止,一度影響了部隊訓練的質量效益。平時強調訓練安全必不可少,但為了保證平時“不流血”而犧牲部隊戰斗力,等上了戰場必定要付出“血流成河”的代價。
從“多流汗”到“敢流血”,這既是部隊訓練作風的轉變,更是大抓實戰化訓練鍛造血性膽氣、威武之師的巨大變化。強調平時“敢流血”并不是一味狠訓、蠻訓,而是在講求科學的前提下進行訓練,既要不怕出“險”,又要善于避“險”,實現嚴格訓練、科學訓練和安全訓練一體并行,為生成強大戰斗力提供保障。平時“敢流血”就是要以實戰需要為導向,基于作戰中的“最壞打算”,把戰爭“殘酷、流血、對抗”等本質的屬性引入其中,盡最大可能地將真實的戰場環境復制到訓練場,在危局、險局、難局、僵局中錘煉部隊。平時“敢流血”更要求官兵大力發揚我軍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和英勇頑強的戰斗作風,把“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融入實戰化訓練全過程,訓練中始終保持旺盛的戰斗精神和高昂的戰斗意志。唯有如此,戰時才能少流血、少犧牲,才能真正把部隊鍛造成虎狼之師、百戰之師,確保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必勝。
(作者單位:第40集團軍政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