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集團軍既注重人文關懷又嚴格遵規守紀——
別讓“軍味”婚禮變了味
謝曉龍 王 楊 本報記者 陳典宏
從輕輕牽起愛人的手那天起,每個人都在期待擁有一場熱烈、個性、難忘的婚禮,作為自己愛情的見證。
前不久,第41集團軍某陸航團空中機械技師田長林和妻子孫晨馨終于等來了期盼已久的幸福時刻——團里決定為執行任務推遲婚禮的官兵們舉行集體婚禮。
團里的這個決定,立即引起了官兵和家屬的一片叫好聲。制訂集體婚禮方案時,一位準軍嫂希望身為軍人的丈夫能給她一份“別樣的”幸福,于是向愛人提出:“我特別渴望把直升機當‘婚車’,乘坐你的戰鷹,與你一起翱翔藍天。”
提議一出,得到一些軍嫂的點贊。“這樣一來,別提有多拉風。”“新娘團”特別興奮:在這個人生重要時刻,留下難忘的回憶,不枉軍嫂們為支持丈夫事業所做的犧牲和奉獻。有的官兵也感到,這種方式既有部隊特色,又能體現部隊對家屬的關心。
婚禮籌劃中,官兵們的提議種類繁多:有的士官想借穿軍官禮服顯帥氣,有的想駕駛戰車迎娶新娘展炫酷,有的想讓愛人體驗實彈射擊滿足好奇心……
“這些想法看似合情,卻不合法。為舉辦婚禮而動用裝備,既不符合《裝備管理條例》,又有可能帶來泄密隱患。”動用裝備參加婚禮的方案被團黨委否決,引發不少官兵的熱議。
“從人文關懷的角度看,關愛官兵,尤其是要做好關愛家屬的工作,既然有派車接送來隊家屬等‘特事特辦’的做法,直升機作‘婚車’又何嘗不可?”一些官兵的觀點頗具代表性。
“動用裝備、訓練場,看似威風八面,為集體婚禮增光添彩,實則違反紀律,給軍人形象抹黑減分。”某機步旅教導員張田則認為,軍人身份特殊,必須講規矩、守紀律,既要把集體婚禮辦出部隊特色,把人員、裝備等軍營元素融入到婚禮中,又要堅決杜絕違反條令條例和規定的做法,舉辦婚禮的“特事”不能動用軍用裝備“特辦”。
“婚禮無論有沒有‘高大上’的環節,都將是我終身的美好記憶,沒有必要把一場喜慶祥和的婚禮蒙上違紀違規的陰影。”對此,軍嫂張霞十分通情達理。
一次婚禮就是一堂法治教育課。該團領導在積極做好解釋工作、取得“新娘團”理解支持的同時,集思廣益擬制出可行方案。他們把結婚宣誓儀式從操場轉移到直升機旁,在上級同意及保密的前提下,組織新人在直升機前合影留念,讓“戰鷹”見證新人們的愛情瓜熟蒂落。
“發乎于情,當止乎于禮,法規內的幸福最甜蜜。”通過此事,該集團軍要求部隊在為官兵舉行集體婚禮時,既盡可能滿足官兵合理訴求,又嚴格遵守條令法規。某機步旅在確保安全保密的前提下,專門安排新人參觀裝備、觀摩軍事課目演練,讓新娘走近丈夫的戰斗崗位,了解丈夫在部隊所做工作和取得成績,給丈夫重新“畫像”;某工兵團則引入了整齊劃一的隊列訓練和軍體拳表演,讓婚禮充滿了濃郁的軍味兒。
觀摩軍事課目演練、走近丈夫工作崗位、分享軍旅生涯榮譽、在不涉密的前提下與裝備合影留念……享受完集體婚禮“一條龍”服務,軍嫂周睿興奮地說:“丈夫雖然沒有駕駛戰車來接我,但是通過這次婚禮,讓我對部隊的令行禁止和丈夫的艱辛付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作為軍嫂,我一定會全力支持他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