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兵對房改有啥期盼
—— 關于軍隊經濟適用住房現狀的調查
本報記者 代 烽 通訊員 賴文涌 謝偉昭
1999年,軍隊緊跟國家住房制度改革的步伐,出臺了《進一步深化軍隊住房制度改革方案》,確立了軍隊保障與社會保障、公寓住房與自有住房、實物供應與貨幣分配“三結合”的住房保障新體系,通過建立住房補貼制度、發展經濟適用房、劃區售房等方式,極大地改善了廣大官兵的住房條件。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軍隊各單位自建住房面臨不可持續的難題。
千差萬別的住房待遇
記者踏訪大江南北座座軍營,發現住房待遇千差萬別。
不同系統不一樣。一般來說,省軍區系統經濟適用住房要比其他系統好些。因為省軍區機關駐地都在省會城市,加上平時和地方政府打交道較多,土地協調、資金爭取等方面要比作戰部隊更便利。
不同單位不一樣。有的單位有錢又有地,如駐寧某學院,七八年前正營職干部就可以分到經濟適用住房。而有的單位缺錢少地,只能望房興嘆。
不同批次不一樣。即使在同一個單位,前一批和后一批的住房待遇也存在差別。原南京軍區政治部,進入新世紀后,首批住房建在紫金山下、玄武湖畔,離大院近;第二批住房建在離大院兩公里外的明故宮邊上,位置也很好;第三批住房建在離大院10公里外的北崮山,官兵上下班不便。東部戰區助理員臧高新感慨地說:“過去是趕上趟了,就能分到好地段的房子;趕不上趟,就只能自認運氣差。”
機關部隊不一樣。有的單位建房機關干部往往“近水樓臺先得月”,同樣的級別,機關干部能分到房,基層干部卻分不到房的現象不少。
自建住房窘況知多少
記者調查中發現,隨著時代的發展,單位自建自管模式的弊端逐漸顯現。
——土地消耗嚴重,供需矛盾突出。10多年來,各單位大多利用軍用土地建設經濟適用住房,軍用土地消耗較快。調研中,記者發現,不少部隊可建房用地所剩無幾,而且大多只能通過拆平建樓、拆低建高、拆舊建新的途徑來實現。無錫聯勤保障中心軍事設施建設處副處長戴明告訴記者:“由于土地因素的制約,有的部隊經濟適用住房建設后勁嚴重不足,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地段比較偏遠,配套設施不全。大多數部隊營區距離市區較遠,再加上城市的中心地區建筑用地價格普遍較高,部隊很難從地方政府拿到用地指標。不少干部告訴記者,因分到的軍隊經濟適用住房地段偏遠,教育、醫療、生活、交通等配套設施不全,家屬上班、小孩上學多有不便。
——保障壓力過大,物業管理滯后。過去建房,有的單位搞“大而全、小而全”,小區的管理運行難以社會化,導致包袱越背越重。現在全面停止有償服務后,部隊無法貼補小區建設,致使物業管理跟不上。
——牽扯大量精力,影響中心工作。建房是動錢動地的大事,有的單位項目一上馬,就馬上抽調精兵強將組班子、建隊伍、抓建設,牽扯了很大精力。如駐滬某部,花了兩年時間將住房建設搞了上去,但戰斗力卻出現了滑坡。
官兵對住房有啥期盼
關于住房,官兵有哪些期盼?
——期盼清房工作落到實處。2016年7月,中央軍委辦公廳印發了《軍隊經濟適用住房建設項目專項清理整治有關問題的處理意見》,明確規定一個家庭只能享受一套房改房。采訪中,官兵希望清理務盡,并根據政策重新進行住房分配。
——期盼惠軍貸款有效落地。2015年8月1日,《軍人住房公積金貸款管理辦法》正式施行,讓官兵購買商品房感受到實惠。但在有些地方,這項貸款還存在審批周期長、下款速度慢、不能混合貸等問題,官兵期盼政策能有效落地。
——期盼住房改革盡快展開。2016年11月,軍隊在11個大中城市選定20余塊建設用地開展試點,探索安置住房統建統分統管新模式。不少干部希望加快推進試點項目,并在條件成熟的地區擴大統建范圍,拓展受益面。
“想要一個家,一個不需要多大的地方……”某部干事潘正軍告訴記者,官兵最期盼的是能有一個自己的家。記者相信,隨著住房制度改革的推進,軍隊住房建設將迎來一個新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