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7日,參與北約“大西洋決心行動”的首批250名美軍士兵抵達波蘭,開始為期9個月的駐扎,以后將不間斷輪換。根據計劃安排,包括美軍在內的多國部隊士兵將于2017年4月進駐波蘭,未來波蘭境內將有5個軍事基地駐扎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
美軍首次進駐波蘭是在2012年11月9日,當天,一個美國空軍10人小隊抵達波蘭中部瓦斯克空軍基地,兩架美國空軍F-16戰斗機和1架“大力神”運輸機也同時進駐該基地。這是冷戰結束后波蘭領土上首次出現外國作戰部隊。此前,美軍已經向波蘭派出非戰斗人員,負責培訓波蘭軍人操作美制武器系統。
與此同時,自2014年克里米亞事件之后,俄羅斯在西部戰區的增兵行動一直未停。俄羅斯新修訂的《國家安全戰略》明確將美國視為“安全威脅”,新一輪美俄對峙在歐洲大地上愈演愈烈。由此可見,美軍進駐波蘭將使美俄對峙的態勢短期內很難改變,并將導致這一地區的安全局勢更趨復雜。
2016年2月,美國蘭德公司在一份評估報告中指出,考慮到俄羅斯在歐洲東部邊境形成的壓倒性優勢,以美軍為首的北約至少需要在歐洲駐扎7個旅級戰斗隊,才有可能在邊境抵御住俄羅斯西部軍區的進攻。而目前美軍在歐洲的地面部隊僅有兩個輕型步兵旅和兩個陸軍預置系統(每個系統內包含一整套裝甲旅戰斗隊的作戰車輛和裝備),此外,還有一個非滿編的第12戰斗航空旅。
因此,在歐洲受到戰爭威脅的情況下,美軍在短時間內能夠部署到位的作戰部隊只有5個旅級戰斗隊,雖然其部隊擁有技術優勢和較高的信息化水平,但數量上略顯單薄。在這種情況下,以美國為首的北約能夠依賴的作戰部隊就主要是東擴后的東歐國家的軍隊了,這些前華約國家冷戰時遭受蘇聯的高壓控制,如今又與俄羅斯互為對手,這些國家在加入北約后面臨的安全威脅日益加劇,因而也就逐漸形成了美軍主導的“新歐洲”局面。
另一方面,傳統歐洲強國在北約體系下,既不肯出力,也不愿意出錢,所以在戰略重心轉移到亞太的情況下,美國還不得不向歐洲增兵,以維持北約防御體系。
美軍增兵歐洲對歐洲國家尤其是波蘭無疑是利好消息。自蘇聯解體和華沙條約組織瓦解后,波蘭一直在為自己的國土安全擔憂,特別懼怕來自俄羅斯的軍事壓力。如果和美國“捆綁”在一起,一定程度上能夠緩解波蘭在俄羅斯方向上的安全威脅。另外,由于經濟和軍事實力有限,波蘭在歐盟和北約中的實際影響力與自己的期望值相距甚遠。如果與美國結盟,尤其是在軍事方面成為美國的盟友,那么波蘭在歐盟和北約中的地位自然就提高了。
為應對北約的擴張和戰略壓制,俄羅斯作出了針鋒相對的行動。2016年,俄羅斯重新組建了西部戰區近衛第1紅旗坦克集團軍,下轄2師2旅。截至目前,俄羅斯在西部軍區至少部署了約15萬人的陸軍兵力,主戰坦克超過1000輛,自行火炮1400門,火箭炮1000門,戰術導彈超過400枚。俄軍在兵力數量上的優勢一定程度上彌補了與美軍的技術水平差距。
冷戰巔峰時期,美國在歐洲部署兵力一度達到30萬人,蘇聯在東德部署的作戰集群高達36萬人。相比之下,目前的美俄對峙兵力尚屬“小規模”,這是因為美俄都無法承擔部署大量軍力進行對峙的成本。另一方面,國際關系多元和地緣政治關聯等因素,使得這種對峙具有極強的局限性,升格為全面戰爭的可能性極低,但是有可能再次爆發類似格魯吉亞和烏克蘭東部危機那樣的局部沖突。
除此之外,北約內部的利益分化以及成員國之間存在的矛盾同樣拖累著美國。例如土耳其和波蘭都將最精銳的地面裝甲部隊部署于土希邊境和波德邊境,都沒有完全跟著北約的指揮棒走。所以,新任美國總統特朗普聲稱“北約是一個過時的組織”也就不無道理了。
(作者李志新 單位:西安政治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