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兩軍邊防代表在一起。 李志宇攝
北緯50度,東經127度。
冬日的黑河,漫天雪花飄舞,一派北國風光。
黑河,因黑龍江而得名,是我國首批沿邊開放城市之一,素有“中俄之窗”“歐亞之門”的美譽。多年來,隨著中俄兩國兩軍關系不斷深入發展,黑河正不斷綻放新的時代活力。現如今在邊境線上,一些昔日的軍事禁區,已變成雙方密切溝通交流的橋梁和紐帶。
黑河邊防會談會晤站的前身,是1958年在此設立的邊境事務聯絡點。歷經60年的風風雨雨,會談會晤站見證了歷史的變遷,記錄了發展的點滴。
目前,該站主要擔負中俄兩軍會談會晤任務。官兵們告訴記者,會談是指按照雙方在年初制訂的會談計劃,開展節慶會談、工作計劃內會談,還有一些臨時性重大活動會談;而會晤,則主要是交涉處理一些邊境上的突發事件,比如人員越界等。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通過黑河會談會晤站的接觸,雙方代表機關開始了相互交流。
會談會晤站官兵回憶說,1996年9月,應俄羅斯阿穆爾河布拉戈維申斯克邊防艦隊的邀請,時任某巡邏艇大隊大隊長王志平率中方代表團,帶領3艘船艇編隊對俄羅斯布拉戈維申斯克進行了一天的訪問。俄方專門舉行了歡迎儀式,并安排中方船員到俄方3艘船艇上參觀學習。
在交流中加深友誼,在互動中增添信任。2004年,黑龍江省軍區與俄遠東地區邊防管理局達成協議,雙方邊界代表機關之間建立了國際電話和傳真聯絡制度,在保留雙方傳統聯絡方式的基礎上,增加了新的聯絡方式。在這之后,當季節轉換期雙方無法開展會晤時,大量邊境事務都通過電話和傳真渠道解決。
從首次在界江上聯合巡邏執勤,到中俄兩軍邊防會談會晤、互訪交流的常態化,黑河會談會晤站在兩軍的務實合作中,發揮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一次,我方哨兵在執勤期間,用望遠鏡觀察到一名俄軍哨兵痛苦地摔倒在地,我方哨兵立刻判斷對方可能突發疾病。事態緊急,哨兵立即向上級報告。會談會晤站站長隨即向俄方通報情況,使這名哨兵及時得到救治。后來,這名俄軍哨兵的姐姐專程來到中國,向當時我方執勤的哨兵表達謝意。
山水相鄰,情深似海。黑河——布拉戈維申斯克市地段多次被俄方表揚為“模范管段”,這與兩國邊防部隊的友好交往是分不開的。
長期在會談會晤站工作并在兩國邊境事務處理中表現突出的個人,將會得到對方部隊頒發的紀念獎章,剛剛自主擇業的翻譯齊東輝就獲得了這份殊榮。除了1枚俄方頒發的“優秀邊防軍人”獎章,他還收到過俄邊防旅旅長的一封簽名信,對他在會談會晤工作中的出色表現給予充分肯定。齊東輝告訴記者,10多年的會談會晤工作經歷,給他最大的感受是:“現在涉外事件越來越少,會談會晤氣氛越來越融洽,這充分說明雙方管邊控邊的能力在提高,互信在加強。”
“一代代黑河會談會晤站官兵不忘初心,始終把密切中俄兩國兩軍交流合作當作重要任務,起到了加強溝通、促進互信的橋梁紐帶作用。”黑河會談會晤站所在的陸軍某邊防旅政治工作部主任孫強介紹,近年來,黑河市不斷謀劃推進陸海內外聯動開放格局,全力打造“冰上絲綢之路”中俄合作重要平臺城市。為此,黑河會談會晤站傾盡全力保障中俄大橋、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等工程的順利推進,為中俄兩國的全方位合作貢獻力量。
站在會談會晤站樓頂遠眺,一座橫跨黑龍江的大橋輪廓初現,不少工人正在緊張施工。孫強告訴記者:“這座備受兩國關注的大橋在明年10月建成通車后,將形成新的國際公路大通道,成為‘冰上絲綢之路’建設的重要支點。中俄雙方還將建立臨橋、臨港經濟區,通過大橋國際共管段,形成跨境經濟合作區。到時候,我們黑河會談會晤站建設也將迎來全新局面。”(錢曉虎 武元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