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末,一篇熱文刷爆網絡:如果將人生量化,按一個月一小格的表格分布,以人均75歲計算,一生不過是短短900個月,剛好能畫成一個30×30的表格,一張A4紙就足夠了。許多網友在回顧,2018年自己的12個格子是如何填寫的。
年終歲尾,河南省新鄉軍分區將年度工作總結與個人成長盤點相結合,在總結履職盡責情況的基礎上,盤點個人成長收獲、價值成就。既有壓力又有溫度的成長式總結,成為每個人繼續前行的動力源。
看一看“李向陽”怎么搞年終突擊——
以奮進的心態看檢查考評
年終工作綜合檢查考評中,軍分區細化上級下發考評標準,對照年初計劃方案,對各項工作建設量化打分,逐一對賬。
讓“分”說話,百態頓生:檢查前,臨時突擊“惡補”的、找工作組“溝通協調”的;檢查中,摳標準為自己爭分的、面對“空白”辯解訴苦的;檢查后,對排名惴惴不安的,私下議論標準太高太嚴、不切實際的……軍分區人武部人少事多,一年忙到頭,誰都不想排隊尾。面對檢查,到底應抱何種心態?
11月29日,新鄉籍抗日英雄、電影《平原游擊隊》中“李向陽”的原型郭興將軍去世。緬懷老將軍時,他的一段經歷引發討論:武工隊建立時,軍分區首長給的任務是,一年之中隊伍發展到40人,繳獲50支槍,消滅100個偽軍、5個鬼子。快到年底了,別的任務都完成了,鬼子卻一個沒打到,為啥?原來鬼子躲在縣城的據點里不出來。于是,郭興等3人,化裝奇襲永年城,打死4個鬼子,打傷9個,冒著生命危險只為完成“消滅5個鬼子”的任務。如果換成我們,會不會干脆回復上級“鬼子躲在縣城的據點里不出來”?
“是任務,就必須完成!”前輩的任務直通戰場,我們的任務連著明天的戰場。平心而論,上級年度工作量化標準是務本務實的。分值,量化的是工作成績,更是我們的強軍姿態。政委胡偉政的考評總結,引發大家的思考。
“以前,看到評分標準第一反應是自己會排到第幾名?怎么應對檢查?現在,首先想到的是哪些工作沒做好?原因在哪里?明年怎么干?”獲嘉縣人武部副部長文剛告訴記者,以前覺得基干民兵隊伍退伍軍人率、黨員比例等要求太苛刻,但多次組織民兵執行任務后,他感到“越是任務艱巨時,越希望這些比例高一些”。
年度工作量化打分表,在大家眼中,變得不一樣了。從機關到基層,一度讓人“生畏”的考評細則被不少同志放到案頭、折成口袋書,作為平時各項工作中質量標準、工作作風的參照與提醒。
雞蛋從內部打破是新生——
以創新的姿態肩負新職責
2019年的鐘聲很快就要響起。
新年,意味著新希望和新變化。然而,面對軍分區下發的“以創新精神進行明年工作籌劃”的通知時,有人感嘆:人少事多,完成任務已不易,哪有時間精力去創新?
的確,國防動員系統職能拓展、標準提高,在新的編制體制下,現役軍人減少,文職人員又尚未到位,創新是不是有些強人所難?
“軍隊改革本身就是一次最大的創新突破。新的事業更需要以時不我待的精神闖出一條路!”這是政治工作處同志的集體感受。新職責明確后,軍分區成為全市全民國防教育工作的牽頭人。一年來,他們協調地方相關部門,探索出對大學生結合學業規劃漸進式征兵動員,對中小學結合研學旅行體驗式國防教育,黨員干部納入黨員培訓,社區文明創建納入針對性國防教育的新路徑。
“進一步才能海闊天空,退半步都會寸步難行。”這是戰備建設處同志的心得。軍分區民兵訓練基地條件簡陋,無法滿足訓練要求,而公安局新建的警官訓練基地設施完善,且訓練課目內容有相似性。他們大膽提出聯建合用意向,不僅讓民兵訓練當年實現提質增效,而且師資、保障經費的整合也進一步優化了基地的條件。
改革節拍,是創新節拍,是銳意進取的節拍。提起那段日子,原陽縣人武部官兵至今心潮澎湃:5月25日,人武部收到保障某部隊機動過境宿營場地的公函,短短6天內要完成1000多名官兵野外宿營場地平整、水電供應、安全警戒等任務,能行嗎?“整合力量,完成任務!”政委李曉軍回答干脆。干部職工立即行動起來,協調地方政府,按照戰時支前保障要求啟動各種應急預案,對縣公安局、交通局、城管局、高速收費站等8個局委、3家企業定人定責、晝夜倒班、時間倒推……當部隊順利完成任務離境,李曉軍感嘆道:“沒有干不了的,只有沒想到的!”
經歷改革大潮的你,留下了什么——
以歷史責任感喚醒內動力
一個細節讓軍分區領導感慨不已。
傳達學習上級會議精神,講到待遇政策時,有些本來已“游離”的目光忽然凝聚。的確,事關個人利益,誰都會精神一振。而年終歲尾,除了上交的“工作總結”,每個人心中也有一份記錄個人進退得失的“私人小結”,尤其是軍改之年,不少人經歷轉改文職、崗位調整、重新落編定位……
如何將個人的小算盤放到強軍興軍的大盤子里?來一次表態、搞一次教育并不難,但要撥動心弦,必須找到從“軍改大道”到“心徑小路”的通道。
軍分區修葺一新的軍史館中,一段段鮮活的歷史穿越時空:第一任司令員張公干的傳奇人生、平原省軍區時期后備建設的輝煌、上世紀80年代新飛集團企業民兵的壯觀規模、“抗洪搶險模范干部”楊強烈士的壯舉……有感而發,軍分區司令員王鋒釗出題:“20年后,回望軍改中的自己,你留下了什么?”
新鄉縣人武部部長朱兆偉忽然發現,比起自己的明天,他更關注的還是那座營盤。由于歷史原因,現新鄉縣人武部營區是占地不到1畝的小院,而且是處于其他轄區的“飛地”,2013年啟建的新營區則因為種種原因停擺4年。朱兆偉辦公桌上,2018年的臺歷和年初排摸出的“營區搬遷具體問題備忘錄”都在變薄——“一周解決兩個,爭取年底前搬遷。即便我接到轉業命令,也要從新營區走!”
從原某團政治處副主任到文職人員,牧野區人武部政工科長張英波坦言,自己不喜歡有些人對他這種身份轉變的“同情與遺憾”。國防教育,他走進高校學生,用自己的經歷感染學生;雙擁工作,他利用對作戰部隊的了解,細化軍地共建方式方法;思想政治教育開展,他將原單位特色做法與軍分區傳統結合,使人武部干部職工更加凝心聚氣。明年,他準備學習演講、心理學、社會調查方法知識。“基層國防動員工作需要專業化,這方陣地值得我用十年二十年來鉆研。我自己都不遺憾,別人操什么心呢?”新交流轉改文職人員教育動員會上,他的發言贏得熱烈掌聲。(陳偉 谷巍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