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集一股勁、下好一盤棋,難題總會有辦法破解”
兒行千里倍思親。去年,空軍某部飛行員楊斌請假回到云南老家,陪母親復診。看到母親患肺癌晚期的確診通知單,他無比心焦。
那段時間,部隊飛行訓練任務格外繁重,楊斌很難有更多時間照看母親,不久后就返回部隊。夜晚,一想到母親深受疾病折磨,他便盯著天花板,久久無法入眠。
楊斌憂心忡忡,精力沒法集中到工作上。該部領導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其實,我們也想了不少辦法……無奈兩地相隔太遠,鞭長莫及”。
楊斌的困境,并非個例。在前期調研中,空軍領導發現,像楊斌這樣需要異地解難的訴求不在少數。受限于地域差異、建制壁壘,基層部隊往往“有心”幫到底,卻“無力”解決好。
“解難幫困是穩定官兵思想、激發強軍動力的重要工作。有些復雜的問題,單靠一個人、一個部門、一個單位的力量是難以妥善解決的。聚集一股勁、下好一盤棋,難題總會有辦法破解。”一次基層建設推進會后,空軍黨委決策推動“跨區域為基層官兵解難幫困工作機制”出臺。各級機關細化落實辦法,各部隊固定聯絡點,全面推開“摸底、審核、辦理、備案”四步工作流程。
有了這一機制作為支撐,為基層官兵解難幫困工作逐漸走出了區域內“各自為戰”的“小圈圈”。一件件由班排連營“毛細血管”中上報的跨區域待辦問題,快速匯向各區域責任部門的“大動脈”,有序地流轉起來。
借得東風好行船。隨著改革縱深推進,一系列惠軍利兵的好政策接續出臺。今年以來,空軍黨委部署了“用足用好政策、激發動力活力”專項行動,吹響用政策紅利激發建功動力的號角。
那天,南部戰區空軍某部解難幫困協調辦公室一名工作人員給楊斌打來電話:“請放心,我們已根據當地擁軍優屬政策,協調到附近部隊醫院,會妥善解決您母親的就醫問題。”
不久后,楊斌的母親就近入住部隊醫院,享受到了優質診療服務。“媽媽有醫護人員精心照料,我心里很踏實。”楊斌心里的石頭落了地,集中精力投入飛行訓練中。
“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成為解難幫困工作的新格局。南部戰區空軍某部士兵彭騰的父親,因房屋拆遷陷入經濟糾紛。經南部戰區空軍解難幫困協調辦公室提報訴求后,北部戰區空軍解難幫困協調辦公室將其列入解難清單,指派軍隊律師程曉霞就近進行法律援助。最終,糾紛得到妥善解決。
“組織把官兵家事放心上,我們必須把使命擔當扛肩上”
西南邊陲,艷陽高照,空軍某部飛行員吳鵬的心情卻陰沉沉的。
原來,吳鵬的妻子轉業回到地方后,將女兒一同接過去就讀。由于對當地入學政策不熟悉,她四處奔走,自己“折騰”了好幾個星期,孩子上學的事仍遲遲沒有著落。
距離開學的日子越來越近,吳鵬接到了妻子的電話:“要不,我們向組織求助,幫著協調一下?”
吳鵬猶豫著,還未想好怎么說,該部負責解難幫困工作的機關工作人員先找到了他:“嫂子安置還順利嗎?孩子入學情況怎么樣?還有沒有其他困難?”
依照“跨區域為基層官兵解難幫困工作機制”實施要求,這名工作人員正對官兵需求進行廣泛摸底。得知吳鵬與家屬兩地分居后,他便第一時間了解情況。
吳鵬的需求提報后,中部戰區空軍某部負責解難幫困的工作人員便與當地教委、學校對接溝通,加快資料審核。很快,好消息傳來:軍娃順利入學。
“最貼心的是,我還沒有開口,組織就送來了溫暖。”吳鵬沒想到,自己的“小事”,成了機關部門的“大事”。
工作方式在變,解難理念也在變。過去,一些機關干部坐在辦公室里,等著基層官兵的訴求報上來;如今,機關工作人員積極走近一線官兵,主動將難題“摸出來”。
一滴水里見太陽。機關干部為基層戰友解難幫困的自信,來源于空軍各級機關齊抓共管的一致決心。
在東部戰區空軍某部,機關工作人員通過“網上信箱”收集官兵提報的問題,線上反饋處理進度;南部戰區空軍某部領導調研時,第一件事就是詢問可以向上反饋的困難是否順利提報;西部戰區空軍相關部門根據地域特點劃分多個協作區,提高各節點間服務質效;北部戰區空軍相關部門設置“連心熱線”,指定專人負責,隨時準備響應……
日前,空軍空降兵某部士兵張洪家中傳來喜訊:妻子的就業問題解決了。一直以來,張洪妻子獨自在老家挑起家庭重擔,一邊照顧患病的父母,一邊求職應聘。了解這一情況后,張洪妻子所在地附近的空軍某部機關,根據當地擁軍政策,協調幫助她順利入職。
“組織把官兵家事放心上,我們必須把使命擔當扛肩上。”張洪說。前不久,一次跨晝夜演練中,張洪和戰友一起克服重重困難,圓滿完成任務。
空軍解難幫困協調辦公室負責人告訴記者,跨區域解難幫困機制正以“一站式接受、一張網統籌、全鏈條跟蹤”的模式不斷完善,“為兵服務”的滿意度越來越高,基層練兵備戰的氛圍越來越濃厚。
“這份‘有難就解’的責任,催促著我們腳步不停”
“無論部隊駐地在哪里,只要戰友的‘后方’遇到難題困擾,我們都要當作自己的事去辦好。”空軍某基地機關,一場解難幫困工作推進會剛剛結束,該基地一名領導手捧一份“訴求清單”走出會場。第二天,他要走訪有關部門,加快推進清單上的難題得到解決。
“跨區域轉交給我們的問題,大都是矛盾突出的急事難事。只有千方百計想對策、出實招,才能把這些后顧之憂解決好。”一名機關工作人員向記者展示了一張“訴求清單”。記者發現,其中福利政策類、涉法涉訴類難題占大多數,這些難題成因復雜,解決難度大。
谷敏,是北部戰區空軍某部一名軍隊律師。一件跨區域的難題訴求令她印象深刻——
6年前,空軍某部士兵周敬文的父親陷入一起債務糾紛,一名親戚借款后下落不明,案子一拖就是幾年。后來,谷敏和戰友接手,負責協助處理這一糾紛。
剛開始,周敬文父親心中尚有顧慮:“清官難斷家務事。況且,他們也不是敬文所在部隊的人,會盡心盡力幫咱嗎?”
將心比心,谷敏和戰友逐條逐項指導周敬文父親如何舉證。復雜難懂的司法流程,在她們的講解下變得明白清晰。
經過多方不懈努力,糾紛圓滿解決,周敬文父親終于拿回借款。他激動地說:“感謝部隊領導的幫助。我不太會表達,但心里都感受得到。”
遠在南方軍營的周敬文,消除了心結,“一身輕松”奔向駐訓場。他給谷敏發來一條信息:“我一定好好干,給這身軍裝增光!”那一刻,谷敏的心里也被成就感填滿:“我們早已和素未謀面的戰友結下深厚情誼。”
“你只管練兵備戰,組織幫你解難。”空軍各級機關干部用行動踐行承諾,回應了官兵及軍屬的聲聲訴求。
“官兵的煩心事,沒有分外事。這份‘有難就解’的責任,催促著我們腳步不停。”前段時間,在空軍跨區域解難幫困工作研討推進會上,空軍某部領導的發言,道出了各級機關的心聲。
會上,一個個思路舉措交流碰撞,都指向同一個方向:要壓緊壓實責任,把“擔子”留在機關,務期回應官兵所憂所盼。
“只有主動排憂、及時解難,才能讓官兵心無旁騖謀打贏”
在陜西省的一次軍地座談會上,空軍軍醫大學遞交了一份清單,希望相關部門能對清單上的事項予以幫助支持。然而,清單上的一項訴求卻并非來自該校官兵。
楊志華是南部戰區空軍某部一名助理工程師,他妻子在陜西省某市工作。由于兩人工作繁忙,孩子一直跟著爺爺奶奶在縣城老家生活、學習。今年,考慮到父母年事已高,妻子計劃將孩子接到身邊就近上學。誰知,由于居住地附近的學校學位緊張,一家人遲遲找不到轉學的門路。
依照“就近解難”原則,空軍軍醫大學接收了這一難題訴求。利用軍地座談會契機,他們把這個難題當作重點事項,積極與地方相關部門協調。
很快,地方相關部門便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軍人地位和權益保障法》《關于新時代維護國防利益和軍人軍屬合法權益的意見》等政策法規,與當地學校協調溝通,幫助軍娃順利入學。
子女入學、家屬就業、涉法涉訴、看病就醫……這些高頻詞是牽扯基層官兵精力的緊要事。盤點空軍各部隊一年來解難幫困工作臺賬,記者發現,官兵干事創業的“后顧之憂”得以解除,不僅得益于空軍各級機關的“解難合力”,更來自地方政府的有力支援。
“跨區域解難幫困的力量,來源于軍地同心聚能。”空軍首長走訪5個重點省份,協調推進解難幫困工作,建立對接機制,明晰工作鏈路。地方政府高度關注、大力支持,掀起了新一輪雙擁共建熱潮。
西部戰區空軍有關職能部門針對官兵子女入學問題建立臺賬,與四川省、甘肅省相關部門建立保障軍人子女教育優待協作機制,數十名官兵子女因此受益;中部戰區空軍有關職能部門啟動軍地法院協作機制,協調推進解決多名軍屬判決勝訴后的“執行難”問題;空軍西安飛行學院采取“分層協作”模式,劃清層次、突出重點,各級機關與地方職能部門一對一建起“通聯橋”,一系列時限緊、難度大的救濟援助類問題得到及時幫扶。
短期努力靠熱情,長效治理靠制度。一項項推動跨區域解難幫困工作落實的制度辦法被固化下來:立即響應制度,提升解難效率;信息反饋制度,暢通聯絡渠道;協作互助制度,構建軍地閉環;總結評估制度,量化工作提升質效……制度機制在實踐中為解難幫困工作賦能,使這項工作越辦越快、越干越好。
“得到地方專業力量協助,解難幫困工作有了新支撐。”某部軍隊律師謝峰華在解決一項跨區域經濟糾紛時,借助“軍人軍屬法律援助軍地協作機制”,請當地退役軍人事務部門、人民法院執行部門針對涉法糾紛集中“會診”。有了地方專業力量的指導,不少案件一下子找到了突破口。
“后方”安置好,“前線”士氣高。空軍某部領導告訴記者:“為兵服務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只有主動排憂、及時解難,才能讓官兵心無旁騖謀打贏。”(李建文 張雷 魯泰來 楊思聰)
(應采訪對象要求,文中部分人物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