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陸軍工程大學作為陸軍首批試點院校,全面推開體系化課程改造。百余門課程瞄準部隊需求、戰場之變,進行全流程、全要素升級改造,實現教學體系的一體化設計、學員能力的一體化生成,整體提升為戰育人質量效益。
這條以服務打仗為指向、以提升質量為中心的課程改造探索之路,是如何推進的?它給軍校課程建設、人才培養又帶來哪些啟示?記者走進陸軍工程大學,探訪這次課程改造的來龍去脈。
練兵備戰日新月異,課程改造勢在必行
第72集團軍某旅新排長劉敏沒想到,作為通信工程專業的優秀畢業學員,到部隊執行某通信保障任務居然“栽了跟頭”。
某訓練場,一場聯合訓練悄然展開。劉敏所在連隊被編為電子對抗隊。
第一次走上演兵場,劉敏信心滿滿。“機動衛星通信”是她的專業強項,然而交給她的任務卻是某型設備的指揮和操作。離保障任務完成只有10分鐘了,劉敏所擔負的裝備節點聯通還是沒有實現。她急得滿頭大汗。
扎扎實實學了4年的通信工程專業,“所學”與“所用”卻在一線脫節了。
咋回事?是個人專業學習不扎實,還是院校專業課程設置不科學?劉敏“走麥城”的經歷,引起陸軍工程大學調研組人員的關注。
他們調研發現,像劉敏這樣的專業學員,學的課程主要是按照通信裝備的類型展開的,而到部隊后要面對的往往是綜合化的通信保障任務。
“說白了,就是我們以前對通信專業學員的設計,以及這個專業涵蓋的一攬子課程,還是延續過去培養技術人才的慣性,沒有跟上部隊對這個崗位人才的備戰打仗要求。從調研情況看,畢業學員崗位適配率還不完全吻合。”教授童新海坦言。
他們調研梳理了專業方向、課程體系、教學模式等方面問題,上報“陸軍院校體系化課程改造方法研究”“生長軍官專業背景”和“首次任職培訓課程銜接問題研究”等系列課題,引起陸軍機關相關部門重視。
調研中,部分畢業學員反映,有些院校課程教學內容“過時了”,課時安排“虛胖”,不夠高效科學;部分一線帶兵人反映,要多講講練兵備戰急需、崗位任職必備的知識技能;還有些參與人員對教學方法、手段提出需求……
調研中,一些畢業學員“水土不服”的現象讓課題組成員反復琢磨。
劉佳偉是該大學的優秀畢業學員,訓練中接到“機動路線示意圖繪制”任務時卻犯了難。
“此次訓練主要檢驗部隊通過鐵路、水路、公路、空中等4種方式的投送能力。以公路機動舉例,要求我們必須把沿途經過的每一個公路樞紐、每一段高速,包括道路的距離、休息點、醫療點等所有要素在一張圖上體現出來。”劉佳偉說,“這個當時確實把我難倒了。”
“我覺得作戰標圖這門課程,不僅要增加課時,還要教學員標繪遂行非戰爭軍事行動和各種演訓任務功能的圖。”劉佳偉在調研時建議說。
“要讓院校的課程適應打仗人才的培養要求,體系化課程改造勢在必行。”課題組人員一致認為,課程改造就是要聚焦軍隊院校課程教學存在的突出問題,使學員在課堂學會打仗、從學校直通戰場。
院校課程改造,從明確部隊崗位任職標準開始
教員郭曉沒有想到,改造院校課程,第一個大動作竟然是深入部隊研究新畢業排長的崗位任職標準。
接到課程改造任務后,郭曉拿出近幾年積累的十幾本教案,梳理了通信領域最新的研究成果,準備大刀闊斧打造新課。
“沒想到,大學竟然通知所有參與課程改造任務的教員,去某信息保障旅、某勤務支援旅、某合成旅等單位開展調研。”更讓郭曉意外的是,調研的目的不是如何完善課程,而是與部隊專家一起,對陸軍單位排級軍官崗位任職能力標準進行研究和擬制。
勝任排長崗位的具體要求是什么?平時有什么工作?戰時有哪些任務?大學教務處明確,首先要梳理崗位任務清單,特別是要按照打仗要求,深入研究在作戰流程中必備的指揮、控制等能力標準。
看到調研如此細、標準如此高,很多教員都有些不理解:體系化課程改造任務繁重、時間緊迫,還把時間花到這些地方?
“崗位任職能力標準是課程改造的邏輯起點。”大學教務處領導介紹,“我們區分不同兵種專業和具體崗位,形成初級軍官履職必備的能力清單,這就標定了院校課程教學需要達成的主要目標,也為我們課程改造明晰了方向。”
經過10多個課題組的研究攻關和30名專家多輪次集中審修,“1個通用+8個專業”崗位任職標準經過陸軍機關審批并正式頒發。
把培養什么樣的人才這個原點問題搞清楚了,課程改造的思路、想法也就越來越清晰。
以《戰場機動通信裝備原理與操作》課程組為例,往哪里改?怎么改?教員們一直沒有形成共識。但崗位任職能力清單一拉出來,他們一下子思路通暢。調研還沒結束,教員們已經拿出幾十頁的課程改造計劃設想。
百余門課程脫胎換骨,向未來戰場加速轉型
一個月前剛在部隊訓練場出現的案例,一個月后已進入課堂。
去年8月,一場聯合演訓活動在風浪中展開。該校畢業學員、某部參謀張吉祥和戰友們緊張注視著作戰進程。
茫茫大海上,某戰斗群指揮所組織聯合火力打擊行動。突然,網鏈保障過程中出現一個斷點,獲取的偵察影像無法進入指揮平臺。
此時,張吉祥想起軍校課堂上教授馬大瑋講過的一個案例。“我們啟用了某系統,重新建立圖傳鏈路,有效解決了這個問題。”張吉祥說。
之后,在規劃信息流程時,張吉祥又打破常規,選擇了一個看似流程較長的方案。“這主要是考慮作戰分隊正在海上行進的實際,更加注重信息保障質效。”面對一個個難點,張吉祥和戰友們隨機應變,織就信息天網。
演訓結束后,張吉祥給馬教授打來電話,針對信息網鏈構建運用細節問題開展交流討論。爾后,演訓中帶來的最新思考,被馬教授第一時間應用在課堂上。
“和過去相比,現在我的課更注重將新戰法、新理論、新力量、新案例融入教案、進入課堂。”馬教授坦言。
“軍校課堂要突出為戰指向,引入最新的軍事應用實例、最新的武器裝備動向、最新的軍情動態,這是課程改造后的顯著特點。”該校教務部門負責人說。
某訓練基地,教授房永智正帶領學員完成“工程兵生長軍官畢業綜合演練”。
渡河工程保障行動課目準備展開。學員們編入部隊官兵參演的行動小組,不僅要自主分析作戰背景,還要隨時應對特情。導調組全程設置復雜情況,聯合作戰背景貫穿演練始終。
“改造后的課程必須與部隊精準對接,改造后的課堂必須與戰場緊密銜接。”房教授說。
學員王海波是這門課改造升級后的首批學員。畢業分配到某部任排長崗位不到一年時間,他就帶隊圓滿完成突擊行動。回憶起房教授在野外訓練場上的這門課,他認為,正是這些經歷加速了他從學員到一線戰斗員的轉化,堅定了自己在部隊“踢好頭三腳”的信心。
“軍隊院校體系重塑以來,生長軍官全面推行本科學歷教育與首次任職培訓融合培養新模式。院校怎樣用4年時間培養出更適應部隊備戰打仗需要的合格軍官?此次體系化課程改造回答了這個現實考題。”談起課程改造后的種種變化,教務部門參謀勞大兵如數家珍,“大學9門課程獲評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新編任職課程教材203部,部隊對大學畢業學員崗位任職滿意度達到90%以上。”
“獲獎并不意味著課程改造的結束,我們正在研究論證新一輪改造重點。戰爭形態、樣式在不斷更新變化,只有不斷地向戰場‘對表’,才能培養出打贏未來戰爭的優秀軍事人才。”該校領導說。(李琳 朱桁岡 王軍波 劉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