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天體能訓練時間,筆者來到南疆軍區某團某連體能訓練場,看到官兵們三五成群分散在不同區域進行訓練,不由得心生疑惑。
“這邊是肱二頭肌訓練小組,那邊是背闊肌強化小組,遠處是小臂肌群補差小組……”循著該連干部的介紹,筆者心里的問號漸漸拉直。
原來,該連正在進行基礎訓練創新嘗試。不同于過去的粗放式訓練,他們將各體能訓練課目進行細化分解,根據動作發力部位,開展不同部位的肌群訓練。
“體能訓練看起來簡單,但其中大有門道。”該連干部介紹,平時訓練,他們常常遇到這樣的情況:有的官兵某一課目成績較差,無論怎么努力,提升幅度始終有限。他們一度認為是個人身體素質問題,但現在認識到,這是訓練方法不科學導致的結果。
認識的轉變,始于幾個月前團里組織的一次抽考。當時,上等兵蔡憲陽所在班被抽中考核手榴彈投擲。
別看下連時間不長,蔡憲陽已經在營里的俯臥撐比武中取得好名次,戰友們對他充滿期待。然而誰也沒有想到,他的手榴彈投擲成績竟然剛過及格線。
“可能是太緊張了”“或許是身體不舒服”……關于蔡憲陽考核“失利”的原因,戰友們紛紛給出自己的猜測。然而,班長骨干與他談心后發現,原來在新兵連時,手榴彈投擲就是蔡憲陽的弱項,此次抽考成績及格屬于正常發揮。
“蔡憲陽上肢力量那么足,怎么投不出好成績呢?”為了一探究竟,班長骨干把蔡憲陽拉到訓練場又投了一次。撤步引彈、蹬地送髖、轉體挺胸、揮臂扣腕……蔡憲陽一套動作連貫規范,乍一看沒有任何問題。就在這時,連隊首席教練員唐博發現了端倪:揮臂速度過慢!
確實如此!找到問題癥結后,唐博對蔡憲陽展開特訓,利用彈力帶進行揮臂訓練。特訓效果在不久后的考核中得到檢驗,蔡憲陽的手榴彈投擲成績達到了“良好”標準。
唐博成功幫助蔡憲陽攻克訓練短板的經歷,給連隊干部帶來了啟示:必須找準制約官兵提高訓練成績的根本原因,有針對性地開展訓練。
“以前我們總覺得體能訓練技術含量低,只要肯花時間訓練,成績自然就會提高,現在看來不是那么一回事。”該連干部進一步解釋說。
對此,有的骨干建議調整體能訓練方法,突出抓好肌群訓練。理由是,體能訓練課目涉及的動作,需要多個肌肉協作完成。很多官兵成績之所以不理想,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某些肌肉力量不足。
經過認真研究,連隊黨支部采納了這個建議。
在正式調整訓練方法前,該連組織了一次測試,檢測分析每名官兵的身體素質和訓練短板,并根據分析結果為大家量身制訂訓練清單,每名官兵需要訓練哪些肌群、怎么進行訓練、具體訓練什么等,一目了然。此外,他們還根據官兵個人情況,劃分不同的肌群訓練小組,由教練員分類組訓。
該連二級上士王文會,參加過團里組織的健美大賽,體能考核成績總評早就跨入了“優秀”行列,可唯獨引體向上這個課目,一直在“良好”上停滯不前。
測試結果顯示,王文會的背部和大臂力量均達到“優秀”以上水平,但小臂力量僅為“良好”。因此,在王文會的訓練清單上,小臂力量訓練成了重點內容,他也因此被編入了小臂肌群補差小組。這不,才練了不到半個月,王文會的引體向上成績就取得了新突破。
在這個連隊,受益于“肌群訓練法”的官兵還有很多:下士吳加樂加強了三角肌和手腕力量訓練,雙杠成績終于追上了同年兵鄭見平,位居全連前列;排長張保偉是連里的百米冠軍,但30米×2蛇形跑卻不擅長,自從增加了肌肉靈活性訓練,該課目成績有了很大提高……
“練強肌體為戰訓!”該連連長告訴筆者,快節奏、大范圍、高強度的練兵戰備任務,未來戰場艱苦復雜的環境,都對官兵體能提出了更高要求。以往那種“使蠻勁、下苦力”的體能訓練方式,已不適應打仗需要。他說:“這種‘肌群訓練法’,不僅提升了訓練效益,還大大減少了訓練傷病,何樂而不為呢?”(蓋瀟帥 薛沁 鄒渝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