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虎城對中共若即若離,毛澤東寫信要求其明確表態“為友還是為敵”
楊虎城對中共的這種冷漠態度在1936年6月發生了改變,因為此時楊因發現部下幾個團長被蔣收買而產生了強烈的危機感,因而“表示極迫切與我方聯合及求助”。但中共方面顯然已經對楊虎城產生了懷疑,一直負責十七路軍交通線,對十七路軍情況十分了解的梁明德明確認為,“對楊不要估計過高”。即使是這次楊主動找紅軍,看上去也“還不是十分需要,不過作一種不要斷的聲勢”。
果不其然,在之后幾個月的接觸中,楊虎城與中共都若即若離,雙方幾經接觸,秘密協定也成就了幾個,具體落實的其實只有停戰與交通兩項,而交通還不能運貨,只能過人。正因為如此,中共內部對聯合楊虎城的結果多不樂觀。
1936年7月30日,謝華在給中共中央軍委的第一次報告中說:“上海中央派我到西北來發動西北抗日工作。在這半年當中,與十七路軍談判很多,直到現在還在繼續討論……他們態度還好,但缺乏勇氣,不敢發動。……我們現在還是耐心地進行討論的工作,我們認為不到絕望的時候決不放棄這種談判。”
楊虎城這種猶疑不定的態度讓毛澤東很惱火,因此他在1936年8月親自寫信給楊虎城,要求其表明態度:“九個月來,敝方未曾視先生為敵人,良以先生在理在勢在歷史均有參加抗日戰線之可能,故敝方堅持聯合政策,不以先生之遲疑態度而稍變自己之方針。然為友為敵,在先生不可無明確之表示。虛無委蛇的辦法,當非先生之本意。……全國各派聯合抗日漸次成熟,而先生反持冷靜態度——若秘密之聯系,暗中之準備,皆所不取,甚非敝方同志所望于先生者也。……先生如以誠意參加聯合戰線,則先生之一切顧慮與困難,敝方均愿代為設計,務使先生及貴軍全部立于無損有益之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