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扶持機制亟待建立
目前,全球每日淡化水產量已達4970萬噸,其中80%進入自來水的市政管網,尤其在中東等缺水嚴重的地區,美國、新加坡等國的海水淡化利用率也非常高。
阮國齡介紹:“國外的海水淡化公司成本相對較低,走市場化路線,大多能盈利,而我國日產能約為67萬噸,近海污染加大了成本,海水淡化行業仍處于規模小、發展慢、成本高、推廣難階段,在中國,因為自來水供應都不是市場化的,除非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否則海水淡化產業難以取得較快發展。”
阮國齡建議,國家部委應建立海水協調新機制,共同推動海水淡化產業的發展,強化海水淡化的示范工程建設。
國家海洋局一位專家表示,國家應該對海水淡化產業進行扶持,但應改變現在對整個產業的扶持方向,不能僅僅是扶持技術研發,一些研發生產機構拿到國家扶持資金后,并不用于研究,而是直接進口國外產品,這樣做成本反而更低,還能見到實效。國家應該按照生產出來的水,對生產企業進行補貼。否則,國家投資的效果將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