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央視3·15晚會曝光互聯網公司涉嫌利用Cookie盜取用戶個人隱私后,Cookie迅速成為業內熱門話題。身為媒體的網易以及作為數字廣告平臺的品友互動、易傳媒、億瑪、悠易等被指責涉嫌通過Cookie竊取用戶信息及隱私。
互聯網公司引以為豪的精準營銷遭遇重大信任危機。
近日,天涯社區、DCCI互聯網數據中心聯合本報等多家單位共同發起的“Cookie的功與過”得到了廣大網友的積極參與。據該在線調查顯示,有近15%的網友認為Cookie記錄個人瀏覽的習慣給人們帶來了便利,而有近70%的網友都認為商家如濫用Cookie則會獲利。
無奈的Cookie
Cookie是小甜品嗎?在網絡語言里她的中文名稱是小型文本文件,在互聯網領域Cookie作為一項基礎網絡技術,在發明之初也像小甜品一樣給網絡世界帶來了喜悅與甜蜜,并在互聯網行業使用了20年。它是為了解決HTTP協議的無狀態性,維持客戶端與服務器通信會話的狀態,進而用來實現交互式的Web應用程序。
簡單來說,網站為了辨別用戶身份而將相關信息記錄在Cookie中,儲存在用戶本地終端(手機或電腦)上,這些數據以文本形式存在,且通常都會進行加密處理。當再次訪問同一網站時,瀏覽器就能通過Cookie直接判斷使用者身份,從而推送出特定的網頁內容。須要主意的是,每一個網站都會為用戶生成一個Cookie文件用來跟蹤用戶訪問行為。
不難看出,網站可以利用Cookie跟蹤統計用戶訪問該網站的習慣,比如訪問時間、時長及訪問內容,一方面為用戶提供個性化的服務,另一方面為網站提供用戶信息,以便改進經營策略和提供精準的廣告投放。
例如,你在某家航空公司站點查閱航班時刻表,該網站可能就創建了包含你旅行計劃的Cookie,也可能它只記錄了你在該站點上曾經訪問過的Web頁,在你下次訪問時,網站根據你的情況對顯示的內容進行調整,將你所感興趣的內容放在前列。
“不論是互聯網的精準廣告投遞模式,還是用戶通過瀏覽器訪問互聯網的體驗逐步提升,都是建立在借用Cookie數據的基礎之上。”天涯社區工程師孫雪飛介紹,而廣告的精準投放,正是目前互聯網公司賴以生存的基石,也刺激了電子商務的發展。
“如果沒有Cookie,每次查看商品都需要重新登錄,每買一件商品就要結一次賬,這將會令原本便利的互聯網體驗徒增煩惱。”孫雪飛表示。
但是其中的弊端也顯露無疑。通過對Cookie的分析,可以得知用戶的年齡、性別、興趣喜好、收入水平等,如果這些信息被濫用這就有可能侵犯用戶的隱私。
據“Cookie的功與過”在線調查顯示,網友最害怕的是個人信息被盜用,隨著網絡購物的普及,個人財務安全成為網友顧忌的焦點問題。但是,也有網友表示Cookie只是技術手段,除了它之外還有很多其他手段可以記錄用戶的操作記錄,我們應該關注調用用戶操作記錄本身,比如說有人持刀傷人,我們不該關心刀的好壞。
DCCI互聯網數據中心的創始人、總經理胡延平認為:“Cookie本身是一個用戶離不開、互聯網服務也需要的一個最基礎的規范、服務和工具。Cookie本身是無罪的,有問題的是利用Cookie做事情的人和企業。如果以Cookie為基礎,去采集用戶的瀏覽信息、瀏覽行為、興趣偏好、個人信息,包括甚至一些隱秘的個人隱私等,采集后,如果只用于自己自身服務的優化,也沒有問題。但是,如果把它未經用戶許可去轉讓給第三方,或者讓第三方以Cookie為基礎采集用戶信息等那就有問題。”
侵犯隱私還是使用信息?
“網絡上的許多認證、銀行卡、機票等商業服務,都要交換個人身份,用戶讓渡一些個人信息以獲取更好的服務。重點是如何界定個人信息與隱私。”北京郵電大學信息安全中心的副教授和災備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總工辛陽表示,“Cookie并不是互聯網領域的一個惡魔,它只是跟個人信息相關的文本或者是數據結構,互聯網領域沒有絕對的隱私,你使用任何服務都是有代價的。但是個人隱私的使用是有限的,個人信息屬于一種無形資產,利用個人信息的決定權在每個用戶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