臥龍高峽出平湖
4月12日,為了了解二龍山水庫的一些情況,記者特意來到了二龍山水庫管理處,該處辦公室主任李釗向記者介紹了二龍山水庫的過去今朝。
李釗談到,1970年,在全國大搞水利建設的熱潮中,當時的商縣革命委員會決定發動全縣人民,在二龍山處修建水庫,提的口號就是“斬斷南秦河,鎖住二龍山”。工程最初設計方案為土壩,經省水電局和設計院建議,根據當地地質條件和就地取材的原則,決定改為石壩方案,最終選定大壩為漿砌石重力壩型,隨即于1970年11月15日正式破土動工修建。
在地縣革委會的統一領導下,大荊、黑龍口、板橋、黑山數千名青年民工,攜帶口糧和鋪蓋,從四面八方匯集到庫區周圍,以民兵組織為建制,按照團、營、連、排、班組成施工隊伍,區、社派一名黨政領導任政委、教導員,區、社武裝部長任團長、營長,大隊民兵干部任連長。施工中一切行動按軍事化要求,平均日上勞3000多名,最多時達萬余人。大伙在水庫指揮部的統一部署下,實行定額包干,包任務、包質量、包工期、包材料、包報酬的辦法,進行大壩的開石、采砂、運料、回填、筑砌等。
修建大壩時,正處在困難時期,國家拿不出更多的錢給建設的人,所以工程報酬微乎其微。每天每個勞動力的補助糧食只有半斤,受益區每人每天補助4毛錢,非受益區每人每天補助8毛錢。民工們住的是簡陋的工棚,睡的是草鋪,吃的是雜糧,最好的是半斤重的杠子饃,各方面條件都很艱苦。更為緊缺的還是建筑材料,由于國家實行計劃經濟,鋼材、水泥都很緊張,被派出去的采購人員常常要住在廠家才能進到東西,每天從西安發往工地的運料車多達幾十輛。為了趕工期,工地上夜晚燈火通明,三班倒連軸轉。經過建設者3年奮戰,到1973年10月,一座高63.7米、壩長152米、總容量8100萬方的大壩基本竣工,昔日桀驁不馴的丹江水終于被降服,商縣人民祖祖輩輩盼望已久的“高峽出平湖”美景在二龍山變為了現實。1975年春,又完成了涵洞襯砌和閘門安裝工程,12月份又建成了電站,1號機組于1976年5月16日投入運營,第二年并入國家電網。1978年9月1日第二臺機組安裝投產,1988年10月10日第三臺機組投入運營,至此,按工程設計全部完成建設任務。
二龍山水庫是商縣人民在二十世紀70年代戰天斗地的不朽杰作,是人定勝天的典范,其歷史意義難以言表。整個二龍山水庫完成土方26.43萬方、石方25.43萬方,用工516.9萬個,耗用水泥4.1萬噸、鋼材867.8噸、木材2867方,總投資1713.1萬元。
二龍山水庫運行40多年來,在抗御自然災害、保障經濟社會安全、促進工農業生產持續穩定發展、保持水土資源和改善生態環境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近年來,隨著國家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啟動和商洛山水園林生態城市建設步伐的加大,為了充分發揮二龍山水庫的社會效益、生態效益,進而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水庫管理部門充分發揮水庫水利樞紐工程的防洪保安作用,進一步加強水源地保護及庫區水土涵養,切實保護丹江源頭水生態環境,為我市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確保了一方清水送北京成為了可能。
旅游業前景廣闊
高峽平湖二龍山水庫
游客在仙娥湖游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