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學中國休閑與旅游研究中心主任楊振之在全國旅游規劃扶貧公益行動動員培訓會上發言。 新華網 郭香玉攝
旅游扶貧是國際廣泛共識,1999年由英國國際發展局(DFID,UK Department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提出。這是國際上第一次明確地把發展旅游與消除貧困直接相連的成果,并在事實上成為國際旅游和反貧困研究和實踐的基礎。它的提出和踐行極大地推動了全球旅游和反貧困的發展。
2002年,世界旅游組織提出貧困地區旅游可持續發展模式。四川大學中國休閑與旅游研究中心主任楊振之介紹,該模式從利益相關者、旅游競爭力、生態環境、社會環境、人才培養等多角度研究和制定以旅游業作為貧困地區可持續發展平臺的工作要務。特別強調“社區參與”“社區收益”等關乎實際成效獲取和發展能力提升的關鍵因素。
自然旅游、遺產旅游、農業旅游、民族旅游是旅游扶貧的主要方式,都以旅游社區為基礎,也就是所說的旅游扶貧村落。另外,這些方式都依托貧困社區的自然和文化資源本底,而這些資源多是無可爭議的公共性資源。楊振之介紹,國家提出到2020年農村7000萬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而鄉村旅游收益分配的“人際公平”和“代際公平”至關重要,成為引導貧困社區居民共享資源、分享成果的必然前提。
旅游精準扶貧基于對我國脫貧工作所處時空階段的正確判斷,并以全要素、集約化、動態調整的投入,確保扶貧效果的顯著和持續。楊振之說,實際上,很多新興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正在或即將面臨與中國類似的脫貧工作時空階段,即貧困地區在空間上的碎片化和在時間上的持久化。因此,必須以“精準”作為旅游扶貧的根本原則,才能發揮旅游業作為脫貧產業工具的最優效用。
楊振之表示,規劃的過程也是當地人理念的改變過程,以及能力的提升過程,實現在貧困區域從“授人以魚”到“授人以漁”的本質轉變。通過扶貧旅游規劃實現貧困區域與市場的對接,增強貧困鄉村與外部市場在信息、物資以及產品上的聯系,為貧困鄉村持續的發展提供資源轉化的基礎。
鄉村品質的提升可以有效增強鄉村吸引力,增強對鄉村人才與勞動力返回、投資者以及市場的吸引力。國家旅游局與國務院扶貧辦聯合下發《關于啟動2015年貧困村旅游扶貧試點工作的通知》,確定560個旅游扶貧試點村。湘西花垣縣十八洞村作為旅游精準扶貧村,所面臨的貧困本源問題和以旅游業為導向的解決路徑均極具代表性。
楊振之表示,旅游規劃扶貧可改善鄉村品質、再造資源體系、更新時代理念、培養新的能力,觀念扶貧、技術扶貧、資源扶貧、市場扶貧,是真正意義上的資源挖潛與資源體系重塑,從根本上解決長期困擾扶貧工作的核心問題,即常態化的現金投入沒有形成新的資產與環境吸引力的提升,導致不斷加重的現金依賴性和難以避免的復貧率。(郭香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