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盟國家舉辦的3場盛大的世界性外交活動,近期成為國際舞臺上備受矚目的區域。來自全球各國的元首和代表奔波于該地區的經緯之間——11月10日至13日,東盟輪值主席國柬埔寨在金邊舉辦東盟峰會和東亞峰會;11月15日至16日,二十國集團(G20)峰會在印尼巴厘島舉行;接下來,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領導人會議11月18日將在泰國曼谷舉行。
一系列重大外交盛會接連在東盟國家舉辦,既有時間地點安排上的偶然,也有源自內在因素的必然。在俄烏沖突背景下,為促進“后疫情時代”經濟復蘇,各國急需尋找有發展潛力的新伙伴。近年來在和平發展中經濟逆勢上揚的東南亞地區,成為各國“爭搶”的合作伙伴,也成為地緣博弈的新舞臺。
從這3場峰會的主題就不難看出,“合作”是共同的關鍵詞。原本中性的議題,在激烈地緣沖突背景之下卻難免成為指責和攻擊的工具。盡管如此,東盟國家仍然盡力避免陷入沖突。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亞太研究所副所長張騰軍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表示,對“小國”而言,最重要的是在“大國”之間保持平衡,與各方維持良好關系才是符合其國家利益的最佳生存策略。
拒絕在中美之間選邊站隊
中美關系是近期在東南亞地區舉行的一系列峰會中最受人關注的雙邊關系之一。在日前舉行的東盟峰會和東亞峰會上,美國總統拜登再次提及“中國威脅”和“印太戰略”。
拜登11月12日在東盟峰會上稱,美國與東盟的合作目標,是打造一個“自由且開放、穩定且繁榮、牢固且安全的印太地區”,以應對“從南中國海到緬甸”的一系列挑戰。在11月13日舉行的東亞峰會上,拜登重提臺海問題,聲稱“在中國東海和南中國海的航行和飛行自由必須得到尊重,所有爭端必須根據國際法和平解決”。
作為繼奧巴馬之后第二位到訪柬埔寨的美國在任總統,拜登也拿出了些許真金白銀以示誠意,表示美國將切實對東南亞投入資源,并推出具體措施促進東南亞聯通,協助該地區實現綠色發展和減排目標等。過去一年,美國政府承諾在東盟各領域投資2.5億美元,明年還將追加8.5億美元——雖然有分析指出,這筆錢與美國援助烏克蘭的數百億美元相比不值一提。
面對美國的軟硬兼施,東盟并不買賬。東盟峰會輪值主席國柬埔寨首相洪森在東亞峰會開幕式上呼吁各國團結一致,他希望各國“秉持開放和包容的多邊主義、務實主義和相互尊重的團結精神,應對全球生存挑戰”。本屆G20峰會東道國印尼總統佐科表示,東盟不應讓當下的地緣政治局勢掀起本地區的新冷戰。在中美關系日益緊張的局勢下,東盟必須保持和平,始終維護國際法,成為全球局勢的穩定之錨,絕不充當任何大國的代理人。
早在美國推出“印太經濟框架”之初,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就明確表示不會在中美之間選邊站隊,因為中國是幾乎所有亞洲經濟體的最大貿易伙伴,“不能不和中國做生意”。李顯龍日前再次就中美關系表態說,中美關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雙邊關系,對地區和平穩定具有深遠影響。他呼吁美國與中國一道管控緊張局勢,建立高層互信,并達成一定程度的共識。
“中美關系不僅是中美雙方關心的問題,也是廣大地區國家尤其是東南亞國家關心的問題。”張騰軍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表示,東盟領導人持續強調希望中美兩國和平相處,反映出他們在中美問題上具有清晰的認知——中美雙方無論發生軍事對抗還是任何形式的激烈競爭,都不利于本地區的和平與穩定,也不利于亞太繁榮和發展。
印尼巴厘島G20峰會開幕前一天,中美元首舉行了會晤。隨后,拜登的措辭有所轉變,從先前“四不一無意”變為“五不四無意”,即在不尋求新冷戰、不尋求改變中國體制、不尋求強化同盟關系反對中國、不支持“臺獨”,無意同中國發生沖突對抗”的基礎上,追加了不支持“兩個中國”“一中一臺”,無意尋求同中國“脫鉤”,無意阻撓中國經濟發展,無意圍堵中國。張騰軍認為,拜登政府作出這樣的表態,也是對國際社會呼聲的回應,因為與中國發生沖突不僅不利于中美兩國根本利益,也不符合國際社會的普遍期待和訴求。但這些承諾究竟能不能兌現,還要看接下來美方能否展現真正誠意,做到言而有信。
平衡外交是中小國家的生存之道
東盟國家拒絕在中美之間站隊,與各國也都保持著良好關系。梳理東盟官方文件可以發現,近一段時間,東盟與多個全球大國或地區大國都發表了聯合聲明。
東盟與中國達成的聯合聲明數量最多,其中包括《紀念<南海各方行為宣言>簽署20周年聯合聲明》《中國-東盟關于加強共同和可持續發展的聯合聲明》《中國-東盟關于糧食安全合作的聯合聲明》,等等。
觀察人士注意到,去年東盟與中國和澳大利亞結成了全面戰略伙伴關系,今年,東盟將把與美國和印度的關系提升為全面戰略伙伴關系。此外,在東盟與加拿大建立對話關系45周年之際,雙方發表聯合聲明,承諾將進一步推動建立東盟-加拿大戰略伙伴關系。東盟同澳大利亞發表了《第二屆東盟-澳大利亞年度峰會關于東盟印太展望合作的聯合聲明》,同新西蘭發表了《東盟-澳大利亞-新西蘭自由貿易區完成實質性升級談判的聯合聲明》,同英國發表了《第二次東盟經濟部長-英國會議聯合媒體聲明》,等等。
在俄烏沖突問題上,東盟極力勸和、不拉偏架。在巴厘島G20峰會召開之前,印尼拒絕了西方國家和烏克蘭將俄羅斯排除在外的要求,向俄羅斯發出了邀請。印尼總統佐科誓言不讓G20峰會“淪為政治斗爭論壇”。與此同時,東盟與烏克蘭簽署了《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協議,也呼吁美國、歐盟、日本等對俄羅斯采用更溫和的措辭,以便峰會結束時所有成員國能簽署聯合公報。佐科在G20峰會開幕致辭中表示:“二十國集團(峰會)必須成為推動包容性經濟復蘇的催化劑。我們不應該讓世界四分五裂,陷入另一場冷戰。”
張騰軍指出,從傳統意義來講,東盟各國單一國家體量較小,即便通過抱團取暖的方式在國際舞臺上發聲,在中美俄歐等經濟體面前仍然是“弱小”的。對這些中小國家而言,奉行平衡外交、與大國都維持良好關系,是基于自身生存需要的策略,與中美任何一方關系惡化都不利于本國發展。他說:“在這個層面上,東盟與美國等發展全面戰略伙伴關系,也有它的考慮。”但張騰軍也強調,需要警惕的是,美方可能用全面戰略伙伴關系來要挾東南亞國家,迫使其配合美方的反華議程,將其綁上反華戰車。不過,“相信東南亞國家對此應該心里有數,能夠作出理性選擇”。
東盟全球政治和經濟地位提升
“東盟之所以成為不容小覷的地區力量,既有東盟國家團結協作、共同發聲的因素,也因其同其他國家關系都相對良好的因素。”張騰軍說,這使得東盟在國際舞臺上游刃有余,能夠最大程度地實現自身利益,從而成為全球政治和經濟的后起之秀。
在一系列全球危機疊加的“后疫情時代”,東南亞地區卻強勁復蘇,顯現出了繁榮的苗頭。世界經濟論壇數據顯示,東盟約有7億人口,其中61%年齡在35歲以下。2019年東盟GDP總和達3.2萬億美元,成為世界第五大經濟體。盡管2020年疫情暴發之初東盟增長放緩,但仍是具有全球吸引力的投資目的地。據最新預測,東盟地區將在2022年和2023年分別實現5.3%和4.9%的增長,有望在2030年成為世界第四大經濟體。
東盟經濟之所以能迅速發展,一方面是因為東南亞地區本身具有極大的發展潛能,另一方面,《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功不可沒。從今年1月1日起,RCEP陸續對中國、柬埔寨、新加坡、泰國、越南、日本、澳大利亞等國生效,中國這個體量巨大的市場進一步對東盟敞開了大門。得益于RCEP生效等因素,今年一季度,東盟超過歐盟重新成為中國的第一大貿易伙伴。
“RCEP開局之年進展良好,各成員國展現出較高的配合度,體現出了共同做大蛋糕的愿望。”張騰軍說。
張騰軍指出,亞太地區目前面臨著復雜挑戰。某些國家試圖在亞太地區制造“脫鉤”“斷鏈”,推行自己主導的貿易小圈子,塑造符合美西方利益和所謂價值觀的地區貿易規則,以此謀取自身利益、打擊競爭對手,這是一種完全不符合時代潮流的行為。因此,RCEP的良好開局,等于給了這些國家“一記響亮的耳光”,“反映了本地區大多數國家希望在平等協商、相互尊重的基礎上合作共贏的訴求。”他說,某些勢力的政治操作是不可能成功的,尤其是,將中國排除在供應鏈產業鏈之外的企圖更不可能成功。
本報北京11月16日電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胡文利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