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連線】
2月上旬的伊斯蘭堡,氣溫已經開始回暖。8日上午,近500名中巴各界嘉賓在這里共聚一堂,在融融暖意中見證了巴基斯坦植物種子自中國空間站科學試驗成功回歸移交儀式。
會場內的主席臺前,早到的記者和嘉賓們紛紛圍攏在主辦方特意布置的展示桌前,爭相拍攝從中國空間站回歸的種子。七種當地藥用植物的種子被封裝在一個塑料袋中,于2022年6月5日搭乘神舟十四號抵達中國空間站,在太空逗留六個月后,于12月4日返回地面。
巴基斯坦科技部、中國駐巴基斯坦大使館、伊斯蘭合作組織常設部長級科技合作委員會和巴基斯坦科學基金會聯合主辦了此次活動。出席當日儀式的中方嘉賓有中國駐巴使館臨時代辦龐春雪、中國駐巴使館科技事務負責人曹周華,還有專程從國內趕來的世界衛生組織傳統醫學顧問、寧波大學新藥技術研究院首席科學家劉新民教授;巴方嘉賓包括計劃發展部部長伊克巴爾、科技部常秘梅曼,卡拉奇大學教授、伊斯蘭合作組織常設部長級科技合作委員會秘書長喬杜里,以及巴科學基金會主席拜格。
巴方嘉賓先后致辭,盛贊巴中在科技等各個領域的全方位合作,表示巴中聯合科學研究項目促成巴基斯坦植物歷史上首次進入太空,開拓了巴太空育種的先河,也播下了兩國友誼的種子,必將作為巴中科技合作里程碑事件載入巴中合作史冊。
中巴太空育種合作項目是由劉新民教授發起的。根據他的建議,巴著名戰略科學家阿塔·雷曼院士和喬杜里教授聯名向中國駐巴使館遞交了一份題為《基于中國空間站的巴基斯坦藥用植物研發合作》的正式提案,并精心選取睡茄、蒺藜、辣木、樹棉、刺果蘇木、胡盧巴、指甲花七種巴基斯坦重要的藥用植物種子,希望能搭乘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送往中國空間站。時任巴科技部部長隨后發函支持,表示巴政府將全力支持該項目。中國駐巴使館迅速行動促成此事,得到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的大力支持。
曹周華將從神舟十四號飛船返回的種子鄭重移交巴方。他向記者介紹,巴方提供的七種藥用植物種子在中國空間站經過微重力同時具有宇宙射線的太空環境持續六個月的影響下,很有可能會悄然發生基因突變;而這些突變可能為藥用植物帶來生長特性、抵抗能力或活性成分等方面的提升。這些經過太空洗禮的種子交回到巴科學家手中以后,科研團隊將同時種植其與正常種子,并跟蹤生長過程,對兩組種子進行基因、生長特性、成分和生物學特性的比較研究。
曹周華表示,此次中巴科學實驗合作項目的成功實施意義重大。其一,習近平主席三個月前在北京會見夏巴茲總理時表示,中方愿同巴方深化發展戰略對接,扎實推進農業、科技、民生等領域合作。該項目就是踐行兩國領導人共識的一個生動事例。其二,空間探索是人類的共同事業,中國堅持在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和包容發展的基礎上開展空間探索合作,中國空間站是聯合國“全球共享太空”倡議的重要組成部分,向所有聯合國成員國開放。巴基斯坦是“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合作伙伴,中巴是全天候戰略合作伙伴。該項目也是中國愿同巴方共享高科技發展成果的具體體現。其三,科技合作是中巴雙邊關系的重要內容,兩國自1976年簽署政府間科技合作協定以來,雙方已聯合資助了近500項科研合作項目。兩國學者2021年合著發表的國際論文已有8000多篇,是2013年“一帶一路”倡議發起時的13倍。一批中巴聯合實驗室和技術轉移中心建成,取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中巴科技創新合作格局業已形成。該科學實驗合作項目的成功實施標志著兩國科技合作達到新高度。
儀式上有一位搶眼的嘉賓,是當地一位17歲的十年級高中女生,名叫阿西婭·伊斯梅爾,她致中國航天員的一封信被巴科技部選中在儀式上宣讀。信中說,當今世界,一個國家的進步和發展很大程度上依賴于該國年輕一代對科學和技術的興趣和參與程度。巴中兩國的傳統友誼催生了雙方在多個領域的合作,包括此次種子空間誘變改良生長特性的試驗。她請航天員對比植物和種子在空間站和地面發芽生長的異同,并談談在空間站工作和生活6個月的感受。儀式現場播放了中國航天員劉伯明錄制的視頻,對她的問題一一作答,同時勉勵她心懷山海,眼有星辰,堅持不懈勇攀科學高峰,夢想的種子一定會結出豐碩的果實。
“中國航天員告訴我勤奮是成功的關鍵,今后我一定會更加努力。”伊斯梅爾對記者說,她來自信德省拉卡納的一個小鎮,家里務農,種植水稻、小麥,飼養牲畜和家禽。她的父親在巴基斯坦農業研究理事會工作,曾去中國參加了為期一個月的培訓項目,給她講了很多在華見聞。她也看過很多關于中國的紀錄片,中國人民的勤勞和愛好和平給她留下了深刻印象。她打算積攢零花錢做路費去中國看看。
正如龐春雪在致辭中所言,巴青少年與中國航天員的隔空對話,將點亮他們的航天夢想,啟迪其思維智慧,更重要的是在他們的心中深深播下中巴友誼的種子。她說,當前兩國正在穩步推進中巴經濟走廊可持續、高質量發展,致力于打造中巴命運共同體。我們堅信,只要兩國持續深化合作,攜手共謀發展,就一定會為兩國人民帶來更多福祉,為兩國繪制更加美好的發展藍圖。
(光明日報伊斯蘭堡2月10日電 光明日報駐伊斯蘭堡記者 戴 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