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6月28日電 (記者 孫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學術期刊《自然-通訊》最新發表一篇神經科學論文指出,大腦中的化學信使包括神經遞質谷氨酸和GABA的變化,或是出現強迫行為和習慣行為的原因。這一研究結果或可為今后的強迫癥(OCD)治療提供思路。
據論文介紹,強迫行為如強迫性檢查、清洗、給物品排序,屬于有潛在危害的持續性行為,但強迫行為與神經遞質(大腦中幫助神經元通信的化學信使)水平的關系及其背后的神經機制仍不明確,頗受研究者關注。
論文共同通訊作者、英國劍橋大學Marjan Biria和Trevor Robbins與同事合作,他們使用一種腦掃描技術測量了前扣帶回皮層和補充運動區這兩個不同腦區的神經遞質水平,以此研究其與強迫行為的關聯。他們將31名OCD受試者的腦掃描圖和對強迫行為的心理學測量數據與30名對照個體進行了對比發現,在所有受試者中,谷氨酸(一類興奮型神經遞質)水平及其與GABA(一類抑制性神經遞質)的關系與補充運動區的強迫行為和習慣行為有關,補充運動區是與運動有關的腦區。此外,OCD受試者的前扣帶回皮層也表現出類似關聯。
該研究結果表明,興奮性和抑制性神經傳遞的潛在失衡或導致了強迫行為的產生。在所有受試者中發現的共同關聯表明,強迫性是一種與額葉腦區相關的普遍現象。
論文作者認為,他們的研究結果或為新的OCD神經調節療法奠定了基礎,這類療法或能重新平衡這些腦回路的神經遞質水平。(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