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江西援外醫療隊派遣50周年。自1973年江西組建第一支醫療隊赴突尼斯執行援外醫療任務起,江西醫療隊員們走出去的腳步從未中斷。
在江西省委、省政府的精心領導下,在國家衛生健康委的幫助指導下,一代又一代江西援外醫療隊員充分發揚“不畏艱苦、甘于奉獻、救死扶傷、大愛無疆”的援外醫療隊精神,用生命和汗水在非洲大地書寫江西援外醫療事業的壯麗篇章,也得到了國家和外方的充分肯定。
6月28日,江西省衛生健康委在中國(江西)援外醫療隊50周年專題新聞發布會上稱,1支醫療隊獲得突尼斯最高榮譽--國家榮譽勛章,3支醫療隊獲得乍得最高榮譽--國家騎士勛章,8個單位和醫療隊、27名隊員分別獲全國援外醫療工作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表彰,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突尼斯衛生部、乍得衛生部、中國駐突尼斯使館、中國駐乍得使館先后10次致信江西省人民政府和國家衛生健康委,感謝江西援外醫療隊卓有成效的工作。
堅持派遣隊伍,服務非洲人民健康
1973年,江西接受國家任務,組建第一支醫療隊赴突尼斯執行援外醫療任務,1978年又增派一支醫療隊赴乍得執行援外醫療任務,50年來,累計派出45批援外醫療隊共1468名醫療隊員,為非洲人民提供臨床服務780萬人次,醫療隊在婦產科、骨科、兒科、眼科、耳鼻喉科等領域開展的先進醫療服務,填補了當地近百項技術空白。
當地民眾信賴并感激中國醫生,留下無數佳話。因感激中國(江西)第23批援突尼斯醫療隊隊員余臘梅剖宮產搶救了母嬰三人,女孩取名“Lamia”(臘梅諧音),在當地語言中,意為美好。
“授之以魚,不若授之以漁”,在幫助受援國提升醫療技術水平的同時,江西援外醫療隊更是傾囊相授,積極開展各類臨床醫療教學,留下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在突尼斯,建立了非洲唯一一個開展針灸法語教學培訓班的中國針灸中心,為當地培訓中醫針灸醫生180名,部分學員已經在突尼斯開辦中醫診所。
在乍得,援外醫療隊率先建立中乍兒科對口合作機制,派出兒科專家常駐工作,帶教當地醫務人員,逐步實現從“輸血”向“造血”的轉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醫療隊積極開展疫情防控知識講座、健康宣教等200余次,傳授中國疾病防治經驗,助力當地政府做好公共衛生服務工作。
此外,援外醫療隊還大力開展巡診義診等免費醫療服務,累計赴邊遠農村和山區送醫送藥500余次,提供免費醫療服務10萬余人次,以飽滿的熱情和過硬的本領,贏得了當地醫務人員和患者的尊重。
同時,積極為突尼斯和乍得各類人士提供醫療保健服務,展示了江西醫務人員良好形象,獲得非洲人民的交口稱贊,被當地政府稱為“穿著白大褂的外交官”“中非友誼使者”,為國家外交大局和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作出了積極貢獻。
堅持對口合作,澆灌中非友誼之花
江西高位推動、迅速行動,第一時間成立了由江西省衛生健康委主要領導牽頭,分管領導負責的對口合作機制領導小組,統籌推進中非對口醫院合作項目。
目前,江西在非洲比較有影響力的對口支援合作項目有4個:
一是瑪爾薩醫院中國針灸中心建設項目。1994年建立了當時被突尼斯衛生部稱為“非洲第一,阿拉伯世界第一、發展中國家第一”的瑪爾薩針灸中心,2014年正式掛牌更名為中國針灸中心。該中心集教學、醫療、科研于一體,是非洲唯一一個開展針灸法語教學培訓班的針灸中心。
二是中乍友誼醫院兒科建設項目。捐贈200萬兒科藥械、派出2名兒科專家在乍工作,推廣5項新技術,幫助醫院建立各項規章制度等,成為全國率先開展對口合作工作的省份。
三是建立乍得首家病理科室。改變乍得患者遠赴他國進行病理檢查的局面。目前仍是該國唯一能夠開展病理診斷的科室,開創了乍得歷史先河。
四是中乍眼科中心建設項目。2017年以來,中乍眼科中心為3萬余名乍得患者送去了光明,填補了9項乍得眼科技術空白。開展的3次“光明行”活動,使835名患者重見光明。乍得公共衛生部部長表示:“中國政府援助的眼科中心是乍得首個眼科中心,給乍得人民帶來了光明和希望,是中乍友誼新的象征。”
當前,江西在外執行任務的是第27批援突尼斯醫療隊和第18批援乍得醫療隊,共52名隊員,他們在遙遠的非洲,努力克服工作生活上的困難,正在以醫者的仁心、精湛的醫術、大愛的胸懷和無私的奉獻,講述著中國故事,踐行著中國擔當。
(中國日報社江西記者站 唐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