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蒂姆·弗拉克。帕特里克·謝德-西蒙茲攝
從云南金絲猴、大熊貓、丹頂鶴,到狐猴葉蛙、水母,世界知名動物攝影家蒂姆·弗拉克拍攝了無數生動的動物肖像,讓觀者與動物產生共鳴,思考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存之道。
多年來弗拉克在生物多樣性攝影方面不懈努力,并致力于將環境保護問題納入公眾視野。他曾多次前往中國拍攝大熊貓、金絲猴和藏獒等,用攝影講述中國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故事。
弗拉克希望通過自己鏡頭下的瀕危動物作品觸動人們的心靈,激勵人們為保護動物采取積極有益的行動。在他看來,人類要走向可持續發展的未來,需要一代代人用跨學科的研究方法來修復建設生態系統。
作品《瀕危》最令我自豪
圖為蒂姆·弗拉克在工作室拍攝。
人民網:您是如何開始用鏡頭來倡導動物和自然保護的?
蒂姆·弗拉克:在我開始這段旅程時,我從未聽過“人類世”這個詞。這一詞是指人類活動已經造成地球生態系統巨變,我們現在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由人類塑造的地質年代。當時我對動物保護也沒有很深刻的認識,隨著我開始著手《超人類》這個項目,我與許多從事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科學家展開了交流,進一步認識到了動物保護的重要性。
人民網:人類活動給地球造成的劃痕已經成為深深的傷疤。您認為,在人類世的新時代,我們應該如何主動地采取行動?
蒂姆·弗拉克:在人類歷史的大部分時間里,我們都認為自然是強大的,而人類是脆弱的。現在人類對地球的影響、改變和塑造已經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程度,使地球的未來變得岌岌可危。我們可能第一次成為要么毀滅要么拯救地球的(生物)。因此,我們必須反思自己所使用的思考框架,并通過一代代人的長期努力,思考如何創建一個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未來。
人民網:您的作品《瀕危》警示了野生動物在地球上岌岌可危的生存狀況。請您分享一下這個項目的用意?
蒂姆·弗拉克:目前我完成的五部動物攝影作品,《瀕危》是最令我自豪的,我拍攝了滇金絲猴、西部低地大猩猩、北方白犀牛等眾多瀕臨滅絕的動物。我還分享了這些動物的生態環境以及他們如何最終陷入瀕危境地。我的熱愛之一是用不同媒介講述和分享故事,讓大家了解人類活動是如何影響地球和動物的。
《瀕危》(中文版)封面。
多次來中國拍攝瀕危動物
人民網:您在云南拍攝珍稀瀕危物種滇金絲猴是怎么樣的獨特經歷?
蒂姆·弗拉克:對我來說,去拍攝云南金絲猴絕對是一次冒險。我先前往大理會見了一位著名的電影制片人,他花了數年時間拍攝關于瀕臨滅絕的滇金絲猴紀錄片。我們冒險登上高山,金絲猴生活在海拔非常高的原始森林,這也是為什么它們有扁平的鼻子,這有利于在極冷的溫度下生存。
記得我和助手連續幾天反復登山,幾周后,我們終于發現了金絲猴。它們看起來就像做了整容手術,有著大紅唇等獨特的特征。有一天,我順著山路,壓根沒在想金絲猴。突然,我發現在我腳邊,它正直視著我,我轉身按動快門,抓拍到那張近距離的動物肖像。
滇金絲猴。蒂姆·弗拉克攝
人民網:在您不同的項目中,屢次出現了中國的珍稀“國寶”大熊貓。您能分享一下在成都和臥龍拍攝大熊貓的經歷嗎?
蒂姆·弗拉克:我曾多次前往成都,一次是參觀當地的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那里有一只很棒的熊貓,我們用竹子說服它離開巢穴,以便擺放我們從英國遠渡重洋帶來的黑色天鵝絨布景。大熊貓一回來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當著大家的面把天鵝絨一分為二。我當時心想:糟糕,拍不成了。但最后我們抓拍到了熊貓好像在唱卡拉OK的鏡頭。
為了記錄當地令人驚嘆的大熊貓野化放歸計劃,我來到臥龍大熊貓中心。最初的階段里科學家們會仔細監測大熊貓幼崽,定期進行健康檢查和測量體重。為了確保幼崽不會辨認出人類,我和科學家們都穿上了經過特殊處理,消除了人類氣味的大熊貓造型服裝。第二階段,在一個大的保護區,科學家們盡量不讓大熊貓幼崽和媽媽接觸,讓幼崽自由地在野外奔跑。
人民網:大熊貓是公認的中國和瀕危物種保護的象征。它們作為象征性符號有什么作用?
蒂姆·弗拉克:如今不僅有“功夫熊貓”,大熊貓作為重要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大使,還是世界自然基金會所有瀕危物種的標徽。我認為有趣的是,雖然大熊貓是非常具有影響力的象征性符號,它們到20世紀初才開始嶄露頭角。大熊貓還是傘護物種的典范。如果我們為了保護熊貓種植竹林并將其重建為自然棲息地,這也將為其他野生動植物撐起一把保護傘。
我們也不應該忘記,還有很多不如大熊貓那么出名的動物也具有重要的象征意義,特別是滇金絲猴和丹頂鶴。亞洲藝術中隨處可見的丹頂鶴象征著長壽和忠誠。
大熊貓。蒂姆·弗拉克攝
共筑同一個未來
人民網:您的許多動物肖像作品都曾在中國各大城市展出。請您分享一下展況。
蒂姆·弗拉克:從大理到北京,我在中國各地舉辦過許多展覽。策展本質上不僅展出漂亮的動物圖片,還呼吁參觀者對每個動物的故事產生興趣。2021年,我在昆明云南省博物館舉辦的《消失中的世界》展覽接待了大約30萬名參觀者,當時當地正舉辦生物多樣性會議。讓我感觸的是博物館邀請了很多當地學校,讓年輕的下一代能夠了解人類所面臨的挑戰。學校告訴孩子們,不要帶電子設備,帶上筆記本,寫下故事。因此,孩子們有機會思考每個動物。我的動物肖像強調動物的個性和性格,在自然和我們之間架起橋梁。
人民網:中國正積極行動,推動全球生態生物多樣性合作,共同邁向“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2050年愿景。您對此有什么看法?
蒂姆·弗拉克:我絕對贊同中國政府在COP15提出的愿景,我們必須尋求人與自然的平衡。我們的未來取決于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我相信,要實現這一愿景,我們需要加深對生物多樣性問題的了解,并把這些問題與每個人聯系起來,使我們真正關心動物的命運。我們必須努力創造一個能夠維持所有物種生存的生態環境。我剛在大理結束的展覽也與這個愿景有關,是2023年洱海全球生態文明建設論壇相關宣傳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期待與其他攝影師以及志同道合的人見面交流,探討他們將如何應對與自然和諧相處這一至關重要的挑戰。
人民網:近年來,您一直與社會科學家密切合作,推動生物多樣性保護。您與他們的合作有何意義?
蒂姆·弗拉克:瀕危動物保護攝影是以問題為導向的表達形式。我的照片讓觀者與動物產生共鳴,賦予動物個性和性格,有時讓它們擬人化,所以他們看起來很“人類”,但他們是人類嗎?不,它們只是以肖像的形式出現,是當天的超模。從這個基礎上,我與社會科學家所做的研究意義非凡。我正在與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和牛津大學的學者合作,談論將人與自然聯系起來的重要性,以及表現讓人能共情的動物故事。我們希望做一些有利于生態環境的成果,帶來好的影響。
我相信,我們必須將最好的科學成果轉化到文化空間,這樣不僅政治家、慈善家,還有許多不同背景的人能夠共同參與到環境保護問題中來。一篇學術論文不足以觸動人心,我們需要一代代人用跨學科方法來推動環境和動物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