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英國旅游界的泰斗人物,深耕中國旅游業務多年、年過古稀的尼爾·泰勒仍然滿腔熱忱地在為中英旅游交流工作,他言語間流露出的對中國的熱愛令人動容。
在上世紀70年代,泰勒開創了英國組旅行團訪問中國的先河,三十多年來,他帶領一批批英國旅游團前往中國,向西方游客推介豐富的中國文旅資源,為中英兩國文旅交流作出了獨特貢獻。在他看來,旅游對促進東西方溝通、世界各地文化交流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現在,各國游客都愿意深入了解中國,探索自然、美食,感受中國文化。
圖為尼爾·泰勒帕。特里克·謝德-西蒙茲 攝
一見傾心 多年帶團體驗中國
泰勒與中國的聯系始于上世紀60年代,當時他在劍橋大學學習中文和中國歷史,對中國文化了解甚深。1971年,在英中了解協會的支持下,泰勒與其他年輕協會成員一同前往中國。“不論我們是在長城還是紫禁城,中國的一切都令我們大為感慨。”他回憶道。
學生時代泰勒就對旅游業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并是劍橋大學旅游社的一員。畢業后,他將自己對中國和旅游的興趣結合起來,創辦了一家專門提供中國旅游服務的英國旅行社。1976年,他首次帶團前往中國。在中國游覽的行程包括北京、西安、重慶、上海、廣州和香港等地。
回憶起早期在中國帶團的故事,泰勒還是激動不已。泰勒清楚地記得自己第一次在兵馬俑博物館的場景,盡管他身高190厘米,人俑還是比他高許多。在歐洲博物館,游客們只能看到個別雕像、畫作或是掛毯,但兵馬俑博物館里有數不勝數的人俑,以及其他珍貴文物。他說,參觀兵馬俑在許多外國游客看來是中國行最令人興奮的部分。有些游客甚至愿意坐30個小時火車,只為親眼目睹兵馬俑。在他看來,參觀兵馬俑的經歷是不可比擬的, “即使已經帶隊前往西安二三十年,隨著更多考古發掘,兵馬俑博物館規模不斷擴大,仍然可以發現許多新東西,這是一種奇妙的感覺。”
1992年,泰勒和英國知名漢學家吳芳思合作出版了第二版《藍色指南:中國》,為西方游客前往中國提供旅行參考。他負責撰寫書中的使用部分,吳芳思則專注于中國歷史、藝術和文化介紹,藍色指南按照地區進行分類,盡可能在方方面面給游客提供詳細權威的信息。為了讓指南內容更加生動,還配上了插圖、地圖等。
《藍色指南:中國》一書。
魅力中國 吸引西方游客常來
在泰勒看來,旅行給予了人們了解世界的窗口。通過看電影或者閱讀書籍對一個國家的了解是非常有限的。“只有你身臨其境,才能感知到一個國家的方方面面,好比你在等公交或火車,才能真正感受到一個國家的氛圍。”
提及中國近年的高速發展,泰勒無比感慨。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旅游和出行方式在近年也發生了巨變。讓泰勒印象深刻的是,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在中國旅游可以選擇不坐飛機,鐵路時速變得越來越快,現在從北京到上海坐高鐵最快只需4個多小時。在他看來,這不僅節省了旅途中的寶貴時間,還讓游客們有機會在火車上欣賞中國的大好河山。他還特別有感觸的是,隨著越來越多的外國人來中國生活和旅游,中國城市的道路標識、機場和火車站的標識都有中英雙語,讓外國游客在各地順暢地出行和觀光。
讓泰勒感嘆的還有中國對悠久歷史的尊重,“博物館變得越來越受人關注。”每次來到中國,游客都會發現有博物館在擴建或有新博物館竣工。故宮博物館的藏品也在不斷擴展,里面的文物花幾天都看不完。”泰勒認為,不論游客現在選擇前往哪個城市,他們都能感受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
目前中國旅游市場正在強勁復蘇,泰勒最近在和中英旅行社探討湖南張家界的新旅游項目,以吸引游客重返中國。他希望,能讓外國游客對中國“上癮”,養成每年都來中國游玩、度假的習慣,人們可以來中國無數次,每次都收獲不同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