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一
圖二
今年是意大利作家伊塔洛·卡爾維諾誕辰100周年。他曾說過:“世界與我、經驗和幻想都包含在一行又一行文字之中。”卡爾維諾的文字飽含著輕盈、溫暖、明亮的幻想,為一代又一代讀者開啟了文學探險旅程。
寓言色彩的現實主義
1923年10月15日,卡爾維諾出生在古巴哈瓦那附近的小鎮圣地亞哥·德·拉斯維加斯,不到兩歲時跟隨父母回到了意大利西北部的圣雷莫。小城毗鄰利古里亞海,家中花園里有棵柔毛肖乳香——“假胡椒樹”,它后來成為了《樹上的男爵》中樹木的原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尾聲,卡爾維諾和弟弟一起加入游擊隊。游擊戰的經歷對卡爾維諾的人生觀形成具有重大意義。他曾說,自己所寫所想的一切都是以這一時期的經驗出發,“生活中一切感受、見聞,就都是文學誘因了”。
二戰結束后,卡爾維諾進入都靈大學文學院就讀,開啟文學生涯。1946年,他開始為埃伊納烏迪出版社工作。年底時,他用20多天時間完成的長篇小說——《通向蜘蛛巢的小徑》,不僅銷量甚佳,還斬獲文學獎項,令他在意大利文壇聲名鵲起。
20世紀50年代,卡爾維諾逐漸轉向“寓言體”小說創作。《我們的祖先》三部曲被評論界譽為“哲學童話”,它們都“發生在遙遠的年代和想象的國度”:《分成兩半的子爵》里的梅達爾多子爵在戰爭中被炮火縱向劈為左右兩半,一半作惡多端,一半樂善好施;《樹上的男爵》(見圖一,許彤供圖)中的柯希莫12歲時因反抗父親的專制而爬到樹上,一生沒有返回大地,臨終時縱身躍入升上天空的熱氣球;《不存在的騎士》主人公阿季盧爾福是一具會騎馬的甲胄,沒有肉身,憑借意志生存下去。卡爾維諾希望通過它們重新找到個體與集體、生存與理性、自傳與歷史、抒情與史詩之間的張力,并令其在現實中鮮活地流轉。
這三部曲也回應了上世紀50年代諸多作家關注的一個基本問題:如何復興大眾文學?卡爾維諾從童話故事中汲取靈感,以“風格寫實的寓言”書寫關于人類存在的隱喻:“我們從對存在的爭取(《不存在的騎士》)到完整意義上的存在(《分成兩半的子爵》),最終來到了為存在而戰——努力在集體中實現自我,同時保持對個人自由的忠誠(《樹上的男爵》)。”評論界將《我們的祖先》稱為意大利當代文學“寓言色彩的現實主義”。寓言故事也成為了卡爾維諾偏愛的體裁,他用寓言克服“再現現實”和“直抵真實”之間的鴻溝,找到了意在言外的“輕逸”風格,找到了讓自己的文字突破事物表象束縛的道路。由此,卡爾維諾為自己的作品找到文學與時代、與歷史、與家國的聯結點,成為文學自身的寓言。
1972年,小說《看不見的城市》出版,成為卡爾維諾晚期代表作和后現代主義小說杰作,深受各國讀者喜愛,為他贏得了世界聲譽。
在書中與東方相遇
1956年4月,上海新文藝出版社推出意大利現代短篇小說集《把大炮帶回家去的兵士》,作者一欄寫著“依泰洛·卡爾維諾等著”,書名則取自卡爾維諾的同名短篇小說,并選錄了他的另一篇作品《塞維家的七弟兄》。卡爾維諾被介紹為二戰后意大利文壇“最有才能的作家之一”。當時,這兩篇故事都是從法文轉譯過來的,不是原汁原味的意大利文原作漢譯本,但中國讀者同樣能夠感受到這位意大利小說家的獨特風格。初版發行數月后,1956年8月9日,北京大學圖書館的借書卡上就留下了第一位讀者的借閱記錄。
與我們所熟悉的卡爾維諾不同,這兩篇故事有著抵抗主義文學和見證文學的質樸與淳厚。它們取材于卡爾維諾親身經歷的游擊戰爭,年輕的作家用平實的語言訴說老百姓對法西斯發動戰爭的憎惡、對和平的渴望、對真善美的珍視。此時,卡爾維諾筆下已經有了薄伽丘式的通透詼諧與《好兵帥克》式的荒誕諷刺,他在對文字的磨練中摸索出日后別具一格的文學表達。
在文學中,卡爾維諾與東方和中國再度相遇。《看不見的城市》(見圖二,許彤供圖)是對《馬可·波羅游記》的重寫。卡爾維諾用忽必烈和馬可·波羅的對話貫穿始終。只是讀者無法確定,自己閱讀的到底是馬可·波羅虛構的記憶,還是忽必烈自己的想象。在卡爾維諾對馬可·波羅中國回憶的解構與重構中,他與中國、意大利文化與中國文化再一次相遇。
《看不見的城市》是一本典型的卡爾維諾式的“輕逸”小書。作家本人形容它“是作為詩歌寫就的”,語言簡明、輕快、凝練,有著充滿哲思、高度陌生化的意象和宛如晶體般的精密結構。全書由短小章節構成,分為9個部分,共計55章,每一章都涉及一座虛構的城市。它們不對應任何存在的城市,而是將讀者引向作者關于城市、關于“人與城市”關系的反思:左拉是令游客一見難忘之城,但為了讓人記住,它被迫靜止不變,最終走向蕭條,被大地忘卻;萊奧尼亞的居民每天制造無數垃圾,隨著城市擴張,垃圾也越堆越高,直至吞沒整個世界;泰克拉如同一個巨大的工地,城市的建設者夜以繼日地工作,旅人能看到的除了木板圍墻、帆布屏障,就是腳手架、鋼筋骨架……
1985年夏天,卡爾維諾開始為哈佛大學諾頓詩論講座準備講稿,題目是《新千年文學備忘錄》。他計劃討論文學的價值、性質與特性,會講到莎士比亞、巴爾扎克、海明威和托馬斯·曼,也要談談薄伽丘、但丁和那些古往今來的意大利文學名家。在卡爾維諾規劃的六講中,他想要探討“輕逸”“速度”“精確”“形象鮮明”“內容多樣”“連貫”這些他最為關心的文學問題。他對文學的未來滿懷信心,堅信即便來到下一個千年,有些東西依然只有文學才能帶給我們。
1985年9月19日,卡爾維諾的生命在62歲時戛然而止。而他的文學生命則繼續向未來綿延。他在作品中留下許多線索,讓一代代讀者通過文字想象他的文學世界,觸摸輕逸文字之下埋藏著的他對于文學自身的無限探索:何處是文學的邊界?文學類型的界限在哪里?語言表達的極限是什么?至今,讀者仍在他的文字中求索。
(作者單位: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
《 人民日報 》( 2023年12月03日 0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