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五六十年代,亞非國家迎來轟轟烈烈的反殖民斗爭浪潮,越來越多國家走向獨立。英國掌控的傀儡政權費薩爾王朝的統治也搖搖欲墜。
1958年7月14日,巴格達街頭響起槍聲,以阿卜杜勒·卡里姆·卡塞姆為首的“自由軍官組織”發動政變,費薩爾二世被處決,伊拉克從此步入共和國時代。伴隨著費薩爾王朝的終結,英國對伊拉克的實際控制也成為歷史。
“奪回被盜的財富”是新生共和國的第一聲疾呼,消滅“石油殖民主義”成為伊拉克人的首要目標。1959年,伊拉克成立石油部,統籌管理國家石油事務。兩年后,政府頒布法令,強制收回西方石油公司名下99.5%的石油租讓區。
但是,“七姐妹”掌握著世界上超過80%的石油儲量,石油價格并非市場決定,而是被這個壟斷集團操控。這意味著產油國的石油收入被掐住了命門。
為擺脫困境,伊拉克決定與第三世界的伙伴合作。1960年9月,在伊拉克邀請下,來自委內瑞拉、沙特阿拉伯、科威特、伊朗的代表在巴格達會晤。與會國家一致同意成立一個以“維護成員國利益”和“確保國際石油市場價格穩定”為宗旨的永久性組織,這就是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
當時,除了伊朗部分實現石油資源國有化,歐佩克其余創始成員國的石油資源仍被西方所掌控。歐佩克成立后,這些成員國一邊爭取穩定油價,增加政府收入,一邊探索石油資源國有化的道路。
1972年6月1日,伊拉克國家石油公司宣布將西方控制的伊拉克石油公司收歸國有,開創了將外國石油公司國有化的先河。隨后,這股國有化浪潮陸續席卷科威特、委內瑞拉、沙特等國。
歐佩克逐漸發展壯大后,開始對西方掌控的國際石油體系發動反擊,石油成為其手中最有力的武器。1973年10月,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為反制以色列及其背后的美國等西方國家,中東產油國宣布對它們實施石油禁運。歐佩克借此機會進一步收回石油定價權,在當年12月宣布將石油價格從每桶5.12美元升至11.65美元。據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回憶,僅這一次提價就使美國、加拿大、西歐和日本每年的石油開支增加了400億美元。
對西方來說,這次石油危機宣告了“石油比水還便宜”的“黃金時代”結束。西方陷入嚴重的通貨膨脹,經濟受到沖擊,美國和一些歐洲國家甚至開始實施汽油配給制。此后十余年間,歐佩克多次以石油為武器與西方博弈,維護產油國的共同利益。
隨著油價大漲,以石油經濟為基礎的伊拉克迎來飛速發展時期。1979年,伊拉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從石油產業國有化之初的392美元飆升至2858美元。在侯賽因的記憶中,那時的伊拉克各領域都蓬勃發展,百姓生活大幅改善。
然而,正如美國學者邁克爾·克萊爾在《資源戰爭:全球沖突的新場景》中所說,“石油——與水資源、礦產和木材不同——在全球經濟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并且總是與戰爭相關聯”。此后,擁有豐富石油資源的伊拉克先后陷入兩伊戰爭、海灣戰爭、伊拉克戰爭等一系列戰事,石油經濟帶來的發展戛然而止,伊拉克人民再陷深重苦難。
視頻:闞靜文
記者:闞靜文 段敏夫 宋盈 李軍 吳寶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