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杭州2月25日電 題:深化氣候認識 助推科學評估——中國以務實行動攜手各方應對全球氣候變化
新華社記者唐弢、鄭可意
人類對氣候變化并非一開始就看得很清楚,而是經過了漫長的認知過程。這期間,需要嚴謹的科學評估和有力的證據來說明。
作為國際評估氣候變化的重要科學平臺,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于2月24日至28日在浙江杭州召開第62次全會。來自130余個國家的IPCC成員國政府代表、有關觀察員組織和國際組織代表參會。
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中,IPCC已經完成了6個周期的氣候變化科學評估,先后發布了43份評估報告,目前正處在第7個評估周期。此次全會將重點審議第7個評估周期的三個工作組報告大綱和一個方法學報告大綱。
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62次全會開幕式現場。新華社記者 黃宗治 攝
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使劉振民表示,IPCC報告反映出人類對氣候科學的認識不斷深化,推動人類應對氣候變化行動持續向前邁進,已成為不斷加強和改善全球氣候治理的重要科學基礎。
作為IPCC報告的積極貢獻者和科學應對氣候變化的勤勉實踐者,從IPCC建立之初,中國就在其組織和工作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一條來自我國青海瓦里關全球大氣本底站的曲線,清晰顯示了30多年來全球二氧化碳濃度的持續增長——這就是著名的“瓦里關曲線”。
世界氣象組織全球大氣觀測計劃建立了32個大氣本底監測站,海拔3816米的瓦里關站是其中之一,也是唯一設在亞歐大陸腹地的大氣本底監測站。為了確保真實地記錄全球大氣本身的情況,該站值班人員堅守在荒無人煙處,獲取的珍貴數據為IPCC等多項科學評估提供助力。
除了數據支撐外,多年來,中國氣象工作者參加了IPCC歷次全會和主席團會議,闡述中國關于氣候變化科學評估的基本立場。中國數百位科學家參與了IPCC評估報告、特別報告、方法學報告的編寫和評審,為科學、全面和客觀評估做出了重要貢獻。
來自130余個國家的IPCC成員國政府代表、有關觀察員組織和國際組織代表參加IPCC第62次全會。新華社記者 黃宗治 攝
在中國,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已成為實現自身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責任擔當。
“長期以來,中國氣象局在氣候變化科學應對方面開展了大量工作——夯實和加強陸海空天一體化綜合監測能力,氣候變化監測和檢測歸因等機理研究、全球和區域氣候模式研發、氣候變化影響和風險評估等工作取得長足進展,形成了豐富的創新成果,極大助力了適應和減緩氣候變化。”國家氣候中心主任巢清塵說。
在此次全會舉辦地浙江,氣象災害預警信號精細到了鄉鎮,突發強對流天氣預警時間提前量達到50分鐘。“浙江建立起省市縣三級‘影響提示、警戒提醒、精細預警、分級叫應、實況通報’的全鏈條、遞進式預報預警服務業務流程?!闭憬庀笈_首席預報員羅玲說。如今,以氣象預警為先導的應急響應聯動機制和遞進式氣象服務已成為我國應對氣候變化挑戰最有效的路徑之一。
應對氣候變化,需要全世界共同努力。中國氣象局局長、IPCC中國首席代表陳振林表示,在IPCC持續深化氣候變化科學評估進程的帶動下,中國愿同各方廣泛合作,共同應對極端天氣和氣候風險挑戰,在氣候變化領域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