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柏林3月21日電 專訪|加強國際合作共筑全球土地治理防線是當務之急——訪《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秘書處執行秘書蒂奧
新華社記者褚怡
《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以下簡稱《公約》)秘書處執行秘書易卜拉欣·蒂奧在3月22日世界水日前夕接受新華社書面采訪時表示,當前全球土地退化情況仍然嚴峻,加強國際合作共筑全球土地治理防線是當務之急。
“土地退化正影響著全球近一半的人口,威脅糧食安全、人類生計和生物多樣性。”蒂奧說,荒漠化跨越國界,唯有通過國際合作擴大治理方案覆蓋面、共享實踐成果并整合多方資源,才能有效應對這一跨國界挑戰。
蒂奧說,當前全球約18億人口受困于干旱影響,干旱造成的年經濟損失高達3000億美元。干旱不僅加劇糧食不安全與水資源短缺問題,更導致人口大規模被迫遷移。在氣候變化與土地退化的交互影響下,系統性減災策略已被國際社會納入全球治理的核心。
作為全球抗旱治理的重要里程碑,去年底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舉辦的《公約》第十六次締約方大會(COP16)在建立全球抗旱應對機制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蒂奧說,各國必須于2026年在蒙古國舉辦的COP17上繼續談判并制定長期抗旱戰略。“抗旱能力建設需要構建科學驅動的綜合治理路徑,將政策行動、財政承諾和國際合作相結合。”他說。
COP16期間,東道國沙特發起的“利雅得全球抗旱伙伴關系”倡議吸引了121.5億美元資金,用于支持世界上最脆弱的80個國家抗旱能力建設。蒂奧說:“將有害補貼轉向可持續土地利用并擴大公私融資規模,對于長期抗災能力建設至關重要。”
蒂奧強調技術創新在生態治理中發揮著關鍵作用,并以中國實踐為例闡釋其全球價值。他說,中國整合前沿技術,如人工智能驅動的智能監測系統和遙感技術矩陣,提升了土地修復的效率。這不僅與國際抗旱觀測站等全球倡議相呼應,還為全球生態治理提供了科學決策的新模式。
蒂奧說,中國的大規模生態系統修復工作表明,依靠政策的持續推進、科學技術的創新突破和大規模資金投入,可以有效遏制土地退化趨勢,并提升生態系統韌性,這為其他致力于防治荒漠化的國家提供了寶貴經驗。
“中國做法的成功進一步凸顯了長期資金投入、多部門協同合作和社區廣泛參與在可持續土地管理中的重要性。”蒂奧說,隨著“利雅得全球抗旱伙伴關系”“非洲綠色長城”計劃等國際倡議的推進,中國的知識共享努力將有助于全球實現“土地退化零增長目標”。
在國際合作層面,蒂奧高度評價了中國的知識共享體系。他說:“中國積極推動知識共享、技術合作和政策對話,助力其他國家應對荒漠化挑戰。這些努力有助于建設可持續土地管理和綠色發展的能力。”
蒂奧說,國際合作是應對土地退化的關鍵。他呼吁各國務必在COP16成果基礎上繼續努力,確保能夠在COP17期間將其轉化為具體行動,共同推動長期可持續的解決方案。
聯合國大會2022年通過決議,宣布2026年為“國際牧場和牧民年”(IYRP)。這是蒙古國先前發起并牽頭的決議,旨在進一步促進牧場的可持續管理、修復和保護。蒂奧說,2026年,COP17將與IYRP一起提供關鍵平臺,將進一步推動可持續土地管理工作。
“長期穩定的合作對于確保持久的影響至關重要。”蒂奧說,“只有通過全球共同努力,我們才能有效應對荒漠化、土地退化和干旱挑戰,推動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