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柏林5月5日電 題:德國“隱形冠軍”的困局——關稅海嘯中的國別觀察
新華社記者李函林
在德國柏林北部,一家名為托納多電動機有限公司的中型制造商,正面臨越來越難解的出口難題。盡管其用于樓梯升降機和工業門的變速器生產線依舊高效運轉,過去一年還向美國出貨兩萬多臺,但美國近期推行的關稅政策,令這家公司的總經理諾貝特·門辛憂心忡忡。
由于產品高度定制化,托納多的客戶短期內難以更換供應商,新增的關稅成本將全部轉嫁給客戶。門辛直言:“這是無奈之舉。我們無法長期承擔這類額外成本,只能寄希望于政策轉向。”托納多在美設有子公司,部分跨境運輸的關鍵零部件被納入高關稅清單,令成本大幅上升。托納多原本計劃進一步開拓美國市場,如今卻被迫踩下剎車。“由于美國貿易政策的朝令夕改,我們正考慮縮減在美業務,轉而加強本土投資。”
托納多的遭遇并非個例,這種焦慮正在德國制造業中蔓延。作為以出口為導向的經濟體,德國培育了大量“隱形冠軍”型中小企業。它們鮮少出現在公眾視野中,卻在各自細分領域占據領先地位,是維系“德國制造”全球競爭力的中堅力量。對這些以專業技術深耕細分市場的企業而言,美國全面加征關稅以及相關政策反復無常帶來的不確定性不僅削弱了市場信心,更動搖了它們賴以生存的國際產供鏈穩定。
“高關稅不再只是價格調整工具,而已成為對全球產業體系的深度干預。”德國著名管理學家、“隱形冠軍之父”赫爾曼·西蒙對記者說,當前全球供應鏈高度融合,任何政策壁壘都可能造成鏈條斷裂與系統性混亂。“以蘋果手機或寶馬汽車為例,背后是全球零部件流動和高度協同的生產體系。一環動蕩,滿盤皆受影響。”
托納多作為這場關稅海嘯的受害者之一,其部分核心部件在跨境運輸中遭遇高關稅,導致成本大漲,繼而企業擴張計劃被打斷。西蒙指出,這類中小型制造業企業通常難以在短時間內調整供應鏈,大型跨國公司通過全球布局分攤風險尚且不易,一旦政策風向突變,中小企業往往受到的影響更大。
更令西蒙擔憂的是由不確定性引發的投資停滯。“企業最怕的不是規則苛刻,而是規則反復。”他指出,美國關稅政策不斷搖擺,令市場難以形成穩定預期。這使得諸如托納多這樣的原本具備擴張潛力的企業,在政策風向頻繁變化下被迫轉向收縮,尋求風險最小化。
美國反復無常的關稅政策,正在迫使德國企業重塑全球布局。西蒙說,一些企業決策層在無法判斷未來政策走向的情況下,傾向于選擇“不擴大、不投資、不冒險”的保守路線。“當這種觀望態度在企業間形成連鎖反應,便可能演變為全球經濟層面的系統性風險,損害的不只是個別國家的利益,而是整個全球經濟體系的穩定。”
德國相關經濟數據也印證了這種轉變。在德國慕尼黑經濟研究所4月的調查中,28.3%的德國企業表示“很難預測未來業務發展”,創下2022年11月以來新高。企業信心持續下滑,美國關稅政策被視為最主要的外部不確定性來源。
宏觀層面上,德國經濟正承受顯著壓力。2023年與2024年,德國連續兩年陷入負增長,政府日前將2025年增長預期下調至零,這意味著德國經濟可能將連續第三年未能實現增長。德國政府明確表示,美國關稅政策正是德國增長預期下調的主要因素之一。
德國經濟研究所近期一項研究進一步量化了潛在損失:美國“對等關稅”措施可能導致德國經濟在2025年至2028年間累計損失2900億歐元,相當于平均每年損失GDP的約1.6%。報告警告,關稅政策正逐漸演化為全球經濟失序的觸發因素,不僅打擊了企業投資信心,也阻礙了全球產業結構的協同演進。
美國以“公平”為名推行所謂“對等關稅”,實則是以本國利益優先,破壞國際貿易秩序,不僅損害貿易伙伴國的經濟穩定,也將反噬其自身的供應鏈安全和本國消費者福祉。對德國而言,如何在全球博弈中堅守開放市場原則,如何在不確定性中重構產業信心、鞏固制造業根基,正成為一個必須直面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