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5月2日拍攝塞內加爾西部法蒂克大區中心醫院。新華社記者 司源 攝
新華社達喀爾5月6日電 通訊|3603例!——中國醫生讓塞內加爾白內障患者重見光明
新華社記者張健 司源
5月2日清晨,塞內加爾西部法蒂克大區中心醫院的移動手術車內,84歲的蒂耶庫塔·迪烏夫安靜地躺在手術臺上。來自中國福建省的主刀醫生、寧德市醫院眼科主任醫師張招德手中的撕囊針和手術刀在老人眼前舞動,不到20分鐘,一枚定制的折疊人工晶體已完好地植入他的眼中。
這是5月2日在塞內加爾西部法蒂克大區中心醫院拍攝的移動手術車。新華社記者 司源 攝
這是一年多以來,來自中國香港的非政府、非營利國際醫學人道援助組織共享基金會與福建省衛生健康委員會合作“消除白內障致盲項目”在塞內加爾完成的第3603例復明手術。
手術結束,老人在醫護人員攙扶下走下手術車,他布滿皺紋的臉上露出笑容:“手術過程非常舒適,我沒有感到任何疼痛,感謝中國醫生讓我獲得重見光明的希望。”次日,當紗布被揭開時,他重新看到了孫輩的笑臉。
5月2日,在塞內加爾西部法蒂克大區中心醫院,來自中國寧德市醫院眼科主任醫師張招德(左)、寧德市閩東醫院眼科副主任醫師陳詩源(右)為白內障患者進行復明手術。新華社記者 司源 攝
世界衛生組織2019年發布的《世界視力報告》顯示,全世界視力損傷或失明人數高達22億人以上,其中至少10億人的視力損傷問題或本可通過預防避免,或尚未得到妥善處理。人口老齡化、生活方式改變以及獲得眼科護理機會有限是全球視力障礙人數不斷增加的主要因素,在中低收入國家尤其如此。
塞內加爾屬熱帶草原氣候,紫外線強烈,白內障發病率居高不下,但當地醫療水平落后,許多患者因醫療資源匱乏而錯過最佳治療期。塞內加爾衛生和社會行動部長易卜拉希馬·西近日介紹,在塞內加爾,失明和視力障礙因其規模和嚴重性成為主要健康問題之一,該國目前有近16.5萬名盲人和超過55萬名視障人士,致病原因包括白內障、沙眼、青光眼等。
5月2日,在塞內加爾西部法蒂克大區中心醫院,患者接受視力檢查。新華社記者 司源 攝
2日一早,法蒂克大區中心醫院走廊已排滿候診患者,當地的醫生志愿者有序地安排來自塞內加爾全國各地的患者登記篩查。“同村的朋友告訴我這邊有中國醫生,他們技術非常專業,可以幫我們解決眼睛的問題。”52歲的薩利烏·迪烏夫乘車數小時從鄉下趕來,身患眼疾的他因為沒有及時手術已視物模糊多年。
5月2日,在塞內加爾西部法蒂克大區中心醫院,來自中國福建省三明市第二醫院的眼科主任醫師張采華(右)為視障患者進行檢查。新華社記者 司源 攝
站在法蒂克大區中心醫院的眼科篩查室前,看著門外排起的就診長隊,來自福建省三明市第一醫院眼科的鄭紅主任醫師不由感慨:“這里的情況比預想的更嚴峻。”一個月前,她與4名醫護人員跨越一萬多公里抵達這個非洲大陸最西端的國家。
“我們原計劃每天做十幾臺手術,但面對這么多雙期盼的眼睛,大家自愿延長工作時間,將手術增加到每天20余臺。”鄭紅告訴記者。
5月2日,在塞內加爾西部法蒂克大區中心醫院,來自中國福建省三明市第一醫院眼科的鄭紅主任醫師為視障患者進行檢查。新華社記者 司源 攝
在醫院眼科篩查室,三明市第二醫院的眼科主任醫師張采華在當地醫生協助下,用角膜曲率儀和眼科AB超等設備為患者測量眼球數據。“我們會為每一位病人進行仔細篩查,在確診為白內障之后為他們量身定制用于手術的人工晶體。”張采華向記者介紹說,“無論是篩查還是手術,患者都非常配合”,“手術后揭開紗布那一刻,有人跳舞,有人流淚,這種喜悅超越了語言障礙”。
當夕陽為法蒂克大區中心醫院鍍上金邊時,又一批患者拿到了次日手術預約單。在中國醫生結伴登上返回駐地的通勤車時,一聲聲用沃洛夫語、法語和中文說出的“謝謝”在這片西非草原上匯成溫暖的和聲。
5日上午在塞內加爾首都達喀爾舉行的“法蒂克消除白內障致盲項目閉幕儀式暨合作備忘錄續簽儀式”上,全國政協副主席、共享基金會主席梁振英介紹說,自2023年10月以來,項目共派遣7批眼科手術醫療隊來到法蒂克,為5800多名年齡在17歲至103歲之間的病人檢查眼睛,完成了3600多例免費的白內障復明手術。
5月2日,在塞內加爾西部法蒂克大區中心醫院,患者排隊建檔。新華社記者 司源 攝
梁振英說:“過去一年多,我們和塞內加爾人民分享了中國的醫療技術,塞內加爾人民也與我們分享了感人的故事,無論是失明30年的病人,或者是年逾百歲的老人,他們重見光明的喜悅和新生,都是中塞友誼生動的寫照。”
中國駐塞內加爾公使銜參贊李艷在儀式上表示,中國將繼續深化對塞醫療人道援助,為塞內加爾人民提供實實在在的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