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合肥/哈瓦那5月11日電 特稿丨“天然的親近感”——跨越萬里的光明接力
新華社記者陳璐 郭晨
今春一個清晨,在安徽省長豐縣下塘中心衛生院,人們在一臺移動眼科診療車前排起長隊。當天,中古友誼眼科醫院的中國和古巴醫生們為群眾進行義診。
十多年來,從城市到農村、從水鄉到山區,這些醫生累計開展不下百余場義診,足跡遍布安徽全省。
3月6日, 在安徽省合肥市長豐縣下塘中心衛生院,佩德羅·卡斯特羅給當地百姓義診。新華社記者 趙金正 攝
身邊的“佩醫生”
2011年,隨著第一批古巴專家到來,中古友誼眼科中心(中古友誼眼科醫院前身)在安徽省第二人民醫院正式開診。至今,這里已迎來5批共29名古巴眼科專家。
在中古友誼眼科醫院,古巴二級眼科專家(該國最高級)、小兒眼科能手佩德羅·卡斯特羅被中國同事和朋友親切稱為“佩醫生”。他到安徽已有四年。
“佩醫生”是小患者們的“大朋友”。他的診室里,一個在母親懷里的小女孩顯得有些緊張,佩德羅微笑著拿起一只毛絨玩具,一邊與小女孩互動,一邊細致地為她檢查眼睛。女孩的父親熊建軍說,女兒在幼兒園體檢時查出斜視,他們找到了佩德羅醫生,“聽說這里的古巴專家很權威,就趕緊帶她過來看”。
記者還在佩德羅的診室見到20歲的患者程菌萍。“我5歲時眼睛出現問題,父母就帶我來這里就診,先后有好幾位古巴醫生為我診治,”她說,“現在我依然會來找古巴醫生看診。”對于程菌萍來說,這份信任延續了十多年。
“能為中國百姓服務,我和同事們非常高興,我自己也收獲滿滿,一切都非常美好。”佩德羅告訴記者,他的鄰居夫婦得知自己遠離家鄉和親人,就常邀請自己一起買菜、散步、逛公園。雖然語言不通,但這份陪伴讓佩德羅在中國的生活更溫暖。
2月26日,佩德羅·卡斯特羅(右)和張慧雯在安徽省第二人民醫院病房內查房。新華社記者 郭晨 攝
從“師生情”到“同事緣”
“老師,感謝您這幾年的辛苦付出……”午后的會議室里,陽光投下斑駁光影,年輕醫生張慧文紅著眼眶,給身邊手捧鮮花的佩德羅一個大大的擁抱——這是一場送別會,佩德羅和他的伙伴們即將回古巴。
“我快要回國了,很開心,卻又很傷心,因為要跟這里的同事們分別,我的中國同事們無可挑剔。”佩德羅說,他在中國看診離不開懂西班牙語的中國同事,尤其是得力助手張慧文。她不僅是翻譯,更是古中聯合培養的優秀眼科醫生。
2009年夏,高考后的張慧文獲得古巴政府醫學獎學金赴古留學。在古巴10年間,她不僅熟練掌握了西班牙語,還獲得碩士學位,成長為眼科醫生。回國后,她入職中古友誼眼科醫院。
“佩德羅是我研究生階段的老師,他來我們醫院工作讓我非常驚喜。”張慧文說,師生變同事,她感到非常開心。“我很驕傲能在工作中幫助自己的老師,也很榮幸能繼續跟著他學習。”
為幫助來華的古巴專家更順暢地開展工作,同時提升醫護人員診療水平,安徽省第二人民醫院近年分批派出多名醫護人員前往古巴進修。通過在古巴的學習,他們熟練掌握了西班牙語,并將當地的技術和理念帶回國內。如今,雙語工作成為醫院特色之一。
“從第一批專家抵達、第一批設備入關開始,中古雙方通力合作,共同攻克一道道難關。”安徽省第二人民醫院前院長張兵回憶道,項目初期,中國醫護人員為古巴專家當翻譯、提供生活幫助,古巴專家則調試設備、手把手傳授技術,雙方結下深厚情誼。
光明使者接續中拉友誼
古巴衛生部長何塞·安赫爾·波塔爾·米蘭達高度評價中古友誼眼科醫院合作項目。他說,未來雙方還將在生物醫藥、臨床研究、人工智能等領域深化合作,造福兩國人民。
“中拉相距遙遠,但雙方人民有著天然的親近感。”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這句話,令古巴國際政治研究中心研究員愛德華多·雷加拉多印象深刻。他說:“中國和拉美國家同屬全球南方,我們有著共同的發展目標,能夠真正相互理解、相互支持。”
去年9月,新一批古巴眼科專家抵達安徽,接過“光明使者”的友誼之棒。“我希望成為連接中國和古巴人民友誼的紐帶。”古巴眼科專家亞米拉·羅德里格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