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開羅5月12日電 題:特朗普中東行有何盤算
新華社記者吳寶澍
美國總統特朗普將于13日至16日訪問沙特阿拉伯、卡塔爾和阿聯酋三國。
各方披露的消息顯示,特朗普此行的主要訴求是加強美國與海灣三國間的經貿合作,試圖吸引三國擴大對美投資。分析人士認為,特朗普希望通過此行在中東談成“大生意”,同時以此緩解國內面臨的執政壓力,也反映出特朗普政府的中東政策處境尷尬。
此訪重點錨定“生意”
美方近來就特朗普中東之行釋放的多種信號大都圍繞“生意”和“大單”。自1月就任以來,特朗普政府一直試圖在中東地區為美國“拉投資”,海灣國家被特朗普政府視為“創收”的重要來源。今年1月,沙特王儲穆罕默德·本·薩勒曼在與特朗普通話時表示,沙特計劃在今后4年對美投資6000億美元;特朗普隨后表示,希望沙特的投資額擴大到1萬億美元。
這是4月27日在美國首都華盛頓白宮拍攝的美國總統特朗普。新華社記者 胡友松 攝
美方官員日前表示,特朗普此行將與海灣三國討論投資和經貿合作等議題,預計將宣布達成多項協議。據法新社報道,相關協議會涉及防務、航空、能源和人工智能等領域。另有媒體報道說,美國將與沙特簽署一項總額超過1000億美元的軍售大單。此外,卡塔爾正在與美國波音公司商談,可能敲定購買約100架客機的訂單。
美國智庫外交關系協會名譽會長理查德·哈斯表示,特朗普此訪中東的重點是“生意”。美國政治風險咨詢公司歐亞集團中東和北非研究主管菲拉斯·馬克薩德也認為,美國的經濟利益是特朗普訪問這三個海灣國家的主要考量。
意在紓解國內困局
分析人士指出,特朗普政府重視海灣國家的巨額采購和對美投資,很大程度上意在緩解其在國內的執政困局。
美國智庫中東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布賴恩·卡圖利斯撰文說,特朗普政府執政百日的民意支持率跌至過去80年來歷任總統同期最低,一個主要原因是民眾對美國的關稅政策和物價上漲愈發不滿。在此情況下,特朗普政府想要利用此行將民眾對美國經濟問題的注意力轉移到與海灣三國達成的商業交易上。
4月19日,人們在美國首都華盛頓白宮門前參加抗議活動。新華社記者 胡友松 攝
美國馬里蘭大學教授、中東問題專家希卜利·泰勒哈米說,特朗普政府迫切需要在聚光燈下向國內展示與多國達成了“數萬億美元交易”,以此來挽回民意。
有分析人士指出,即使美國與這些國家簽下“大單”,紙面上的巨額協議最終到底有多少能真正落到實處,依然存疑。一些協議落實流程復雜,甚至耗時多年而實效甚微。
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臺白宮記者塔瑪拉·基思說,特朗普2017年訪問沙特時宣布達成的3500億美元協議就“有水分”。一些官方和商業信息顯示,相關協議迄今也沒有兌現。
地區政策處境尷尬
美國白宮官員此前聲稱,解決地區安全問題并不是特朗普此訪的重點。分析人士指出,特朗普此訪聚焦經貿議題、回避地區安全事務,體現出特朗普政府就任以來其中東政策成果十分有限。
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臺網站刊文說,特朗普政府上臺前曾立下結束巴以沖突、限制伊朗核計劃、促成沙特與以色列關系正常化等“大目標”,但目前來看這些目標“遙不可及”。
4月26日,當地民眾在加沙城查看以軍襲擊后的廢墟。新華社發(馬哈茂德·扎基攝)
在巴以沖突方面,特朗普政府揚言“清空加沙”以及支持以色列在加沙地帶的軍事行動加劇了地區局勢動蕩,也引發阿拉伯國家的不滿。由于巴以沖突持續,沙特方面也無意與以色列推進關系。在伊核問題上,盡管美伊已舉行四輪談判,但雙方分歧依然明顯。
美國智庫華盛頓近東政策研究所研究員丹尼斯·羅斯指出,特朗普政府在中東政策上尚無成績,此訪也只能在經貿議題上做文章。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國防研究系副教授安德烈亞斯·克里格認為,目前特朗普政府更關注國內事務,缺乏處理全球和地區危機的渠道,因此更依賴海灣國家在地區事務中發揮更多斡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