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巴黎5月15日電 記者手記|法國博物館“中國情緣”延續(xù)不斷
新華社記者唐霽
14日,一場名為《中國情緣》的文化展在巴黎著名的盧浮宮拉開帷幕。在三個多月的展期中,170余件18和19世紀的中國文物將成為世界各地游客關注的焦點。
記者在現場看到,展廳里的“明星展品”之一——一幅珍貴的《清明上河圖》清代仿本的長卷,吸引游客駐足觀看。
本次《中國情緣》文化展,整理展出的主要是18和19世紀的中國山水畫、版畫、瓷器、玉器、漆器等。《中國情緣》策展人、盧浮宮亞洲及瓷器收藏館館長讓-巴蒂斯特·克萊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本次展覽將持續(xù)至8月下旬,考慮到盧浮宮的游客量及中國文化的吸引力,預計至少吸引幾十萬游客前來參觀。
“這一展覽充分展現了中國文化之美,涵蓋了法中關系多個領域,也反映了法中、歐中交往的歷史。‘中國情緣’(這一主題)最能表達舉辦這一展覽的初衷。”讓-巴蒂斯特·克萊介紹說。
法國的“中國情緣”并不僅僅局限在盧浮宮展廳里。去年中法兩國共慶建交60周年期間,法國多家博物館推出的重量級中國文化展讓人應接不暇,掀起一股新的“中國熱”,并持續(xù)至今。今年1月和3月分別在吉美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落幕的明代金器展和唐代文物展,都吸引了成千上萬的法國觀眾。
早在18世紀,法國就曾掀起“中國熱”。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在讀到《趙氏孤兒》的翻譯本后心潮澎湃,將其改編為《中國孤兒》。1755年,該劇在法蘭西戲劇院上演,盛況空前。去年11月,京劇《趙氏孤兒》作為第九屆巴黎中國戲曲節(jié)開幕戲在巴黎上演,再次受到法國觀眾熱烈歡迎。
法國國民議會法中友好小組前主席阿洛澤對記者說,法中兩國相隔數千公里,但兩國都擁有豐富的歷史和文化,積極推動文化交流,“雙方從(文化)差異中汲取靈感、共同進步”。
法國女作家、中國問題專家索尼婭·布雷斯萊告訴記者,如今,在法國再次掀起的這股“中國情緣”與18世紀法國的“中國熱”有巨大不同,不僅展示了中國的文化和藝術,更在聆聽中國自身的聲音。
在今年4月巴黎圖書節(jié)開幕的中國聯(lián)合展臺上,布雷斯萊聆聽了中國作家麥家、劉震云以及詩人趙麗宏與部分法國作家的對談后,寫下長文《當文字消弭了國界》。她說,在這次對話中,雙方都在傾聽對方的觀點意見,“當法中文學之聲彼此呼應,便萌發(fā)了一個意義非凡的交流時刻”。
回到盧浮宮《中國情緣》的展廳現場,讓-巴蒂斯特·克萊向記者介紹說,在《中國情緣》展覽結束后,盧浮宮還將繼續(xù)整理館藏中國藝術品,推出更多展覽。“我們現在的工作,就是重新了解中國、重新發(fā)現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