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摩洛哥丹吉爾5月19日電 記者手記|在摩洛哥丹吉爾探訪伊本·白圖泰的蹤跡
新華社記者霍晶
從摩洛哥首都拉巴特出發一路向北,高速列車以約每小時320公里的時速經過城鎮和田野,1小時20分后便可抵達摩北部城市丹吉爾。這座緊臨直布羅陀海峽的港城與一個名字緊密相連:伊本·白圖泰。
1304年,這位著名旅行家出生在丹吉爾。他曾游歷亞非歐多國,足跡遍及絲綢之路沿線多地,被譽為“摩洛哥第一位駐外大使”。有統計說,伊本·白圖泰的總行程約為12萬公里,約等于3個赤道的長度。看來,一個“中世紀天花板級旅游博主”的稱號,他當之無愧。
摩洛哥哈桑一世大學教授福阿德·拉赫齊澤爾告訴記者:“旅行者在絲綢之路發展歷史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而伊本·白圖泰是為數不多的訪問過絲路東西兩端的人之一。”伊本·白圖泰的名字令丹吉爾人自豪。
為了紀念這位“城市驕傲”,2022年,在丹吉爾老城里,一座伊本·白圖泰紀念館正式對外開放。國際博物館日之際,記者走進這座紀念館,探訪這位旅行家留下的足跡。
走進紀念館,庭院里佇立著伊本·白圖泰的大理石雕像:旅行家左手持地圖,右手微微前伸,似在邀請參觀者一道踏上旅程。
記者注意到,近年來,摩洛哥政府加強了對歷史建筑的保護和文化呈現力度。不少歷史建筑和遺跡成為博物館或展覽館等文化設施。伊本·白圖泰紀念館也不例外,其所在地是一座始建于18世紀的軍事要塞。記者看到,至今館內還陳列著要塞炮,靜靜俯瞰著地中海的波濤。
館內常設展覽以時間為線索,介紹伊本·白圖泰的旅程。他在中國的見聞最讓記者感興趣。根據展陳內容介紹,1346年,伊本·白圖泰來到帆檣蔽天的泉州港,呈現在他眼前的是一個繁盛而包容之地,人們制瓷制綢的技藝令他欽佩不已。記者還在《伊本·白圖泰游記》中看到,他盛贊中國“地域遼闊、物產豐富”“城市美麗、房舍美好”……
見到記者的東方面孔,紀念館工作人員布什拉說:“我發現,中國面孔的游客數量一直在增加。”近年來,依山傍海的丹吉爾成為中國游客的熱門打卡地。毗鄰歐洲、坐擁良港的獨特區位優勢,也使丹吉爾成為中資投資的一片熱土。
在丹吉爾經營中餐廳的黃丹萍對此感受很深。她告訴記者,在旅游旺季,有時每天能接待約130名中國游客。“以前,是伊本·白圖泰去中國,現在有越來越多的中國人來到這里旅游或經商,他們走的是一條‘反向’的伊本·白圖泰之路。”
丹吉爾與中國的聯結愈加緊密的例證還有更多:這里是摩洛哥高速鐵路一期工程的起點,由一家中國企業承擔一期工程土建項目。現在,又有數家中企中標了摩洛哥高鐵二期工程的土建項目。高鐵將一路向南延伸,直至摩洛哥南部重鎮馬拉喀什。
相信伊本·白圖泰所代表的精神也會像摩洛哥的高速鐵路那樣一路延伸下去,繼續在中摩關系的篇章中閃耀歷久彌新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