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貝魯特5月21日電(記者謝昊 馬曉成)黎巴嫩首都貝魯特曾有“中東小巴黎”之稱,象征著昔日的繁榮。如今,黎巴嫩正面臨自內戰(1975年至1990年)以來最為嚴峻的挑戰。長達一年多的以色列與黎巴嫩真主黨沖突雖于2024年11月達成停火協議,但戰爭的創傷與經濟危機的陰影依然籠罩著這個國家。
3月18日,黎巴嫩首都貝魯特的一條街道旁鮮花盛開。新華社發(比拉爾·賈維希攝)
廢墟中的掙扎
在黎巴嫩南部飽受戰爭蹂躪的城鎮,廢品回收經濟正在興起。廢品經銷商的卡車在狹窄的街道上穿梭,工人們在廢墟中尋找金屬、塑料和破舊電器等有價值的物品。沙巴阿鎮廢品經銷商薩梅爾·赫邁丹說:“到處都是瓦礫,人們需要錢,賣廢品可以幫助他們賺點錢。”
在黎巴嫩東部邊境地區,人道主義組織正在加大努力,為返鄉者提供基本生活必需品。志愿者哈桑·法基赫說:“我們分發食品包,里面有油、谷物和罐頭等必需品,但供不應求。”
黎巴嫩金融專家馬哈森·穆塞爾說:“政府缺乏價格控制,加上商人發國難財的貪婪使情況更加惡化,自2018年以來,食品價格已經上漲了65倍。”
2月21日,在黎巴嫩南部的邁斯杰貝勒,一名返回家園的男子查看廢墟中的物品。新華社發(塔希爾·阿布·哈姆丹攝)
阿利薩爾·優尼斯是黎巴嫩一名年輕的售貨員。隨著通貨膨脹加劇,目前1美元兌換89000黎巴嫩鎊,她的購物習慣也完全改變:“幾年前,當美元匯率為1美元兌換1500黎巴嫩鎊時,我可以不假思索地把購物車塞滿。但現在,我不得不重新考慮我買的每件物品。”
2024年11月26日,以色列和黎巴嫩在美國和法國的調解下達成停戰協定,中止了以色列和真主黨之間長達14個月的戰爭。按照黎巴嫩官方說法,自以色列軍隊從黎巴嫩南部撤離以及黎巴嫩政府軍在黎南部地區部署后,黎南部37個邊境村莊的11.3萬名居民中,只有約15%已經返回家園。
4月27日,在黎巴嫩貝魯特南郊,人們查看以色列空襲后受損的建筑。新華社發(比拉爾·賈維希攝)
沙巴阿鎮30歲的居民哈桑·哈提卜說:“只有少數幾個家庭回來了。大多數人都在等待事態的發展,或者干脆尋找機會離開這個國家。”
對于許多黎巴嫩年輕人而言,逃離已成為唯一的選擇。一項針對黎巴嫩青年的非正式調查顯示,超過70%的受訪者表示他們正在積極尋求離開本國的機會。
“中東小巴黎”光環黯淡
上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初,貝魯特被稱為“中東小巴黎”。憑借開放的經濟政策、穩定的政治環境和優越的地理位置,貝魯特成為中東地區的金融中心和旅游勝地。此外,黎巴嫩銀行業極為發達,旅游業繁榮,教育水平更是長期穩居阿拉伯世界前列。
然而,1975年爆發的內戰嚴重損害了黎巴嫩的基礎設施和經濟基礎,徹底改變了這個國家的命運。
4月30日,游客在黎巴嫩貝魯特一處公共海灘休閑。新華社發(比拉爾·賈維希攝)
1975年4月13日,黎巴嫩基督教長槍黨民兵同穆斯林民兵之間發生武裝沖突,導致內戰爆發。在持續15年的內戰中,有15萬黎巴嫩人喪生,30多萬人受傷,經濟損失高達1000億美元。1990年內戰結束后,黎巴嫩雖然開始了重建進程,但政治分裂和宗派對立依然深刻影響著國家的發展。
21世紀初,黎巴嫩經濟有所復蘇,但其結構性問題從未得到根本解決。2006年爆發的黎以沖突、2011年爆發的敘利亞內戰及其溢出效應以及隨之而來的大規模難民涌入,都進一步加劇了黎巴嫩經濟社會發展的脆弱性。2019年,黎巴嫩爆發嚴重金融危機,該國經濟的崩潰被世界銀行描述為19世紀中葉以來全球最嚴重的衰退之一。
這是2023年8月3日拍攝的黎巴嫩貝魯特港。新華社發(比拉爾·賈維希攝)
2020年8月4日,貝魯特港口發生大爆炸,造成至少200人死亡、6000人受傷、30萬人無家可歸。這一災難不僅對黎巴嫩的基礎設施造成重創,更成為公眾對政府不滿的導火索。
黎巴嫩真主黨與以色列的沖突進一步加劇了黎巴嫩的困境。自2023年10月8日沖突升級以來,黎巴嫩南部和東部地區遭受嚴重破壞。雖然2024年11月黎以達成停火協議,但以色列軍隊仍在五個關鍵戰略據點保持控制,給當地居民帶來持續的恐懼和不確定性。
3月22日,在黎巴嫩南部的一處村莊,遭空襲的地點冒起濃煙。新華社發(阿里·哈希紹攝)
這場沖突也對黎巴嫩的經濟產生了深遠影響。黎巴嫩經濟及社會理事會貿易部門代表阿德南·拉馬爾說,居民消費大幅下降,尤其是在黎巴嫩南部和貝卡谷地等受沖突影響較大的地區。
重建之路漫長艱難
黎巴嫩之所以深陷困境也與國家治理有關。根據黎巴嫩現行的教派分權政治體制,總統由基督教馬龍派人士擔任,議長和總理則分別由伊斯蘭教什葉派和遜尼派人士出任。在這一框架下,以宗派劃分為基礎的少數家族長期壟斷黎巴嫩政壇,主導國家治理與資源分配。
這是5月15日在黎巴嫩貝魯特拍攝的“黎巴嫩制造”暨食品飲料展覽會。新華社發(比拉爾·賈維希攝)
在家族政治制度下,政府決策需要所有主要宗派代表達成共識。只要有任何一個主要政治家族通過其在內閣的代表說“不”,重大改革就難以推進。
黎巴嫩的經濟復蘇將需要根本性重構。世界銀行專家建議,黎巴嫩應減少對銀行業和房地產的依賴,轉向發展可持續農業、清潔能源和數字經濟。長期來看,黎巴嫩需要全面的經濟改革,包括重組銀行系統、控制通脹、吸引外國投資和多元化經濟結構。
黎巴嫩的重建之路將漫長而艱難,真正的和平需要解決根深蒂固的地區沖突,經濟復蘇需要根本性改革和國際支持,社會和解需要跨越宗派分歧建立新的國家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