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開羅6月27日電 記者手記|筑夢紅海之濱
新華社記者姚兵 張健 馬曉成
從埃及首都開羅向東行駛120多公里,便來到位于紅海之濱的中埃·泰達蘇伊士經貿合作區(泰達合作區)。如今,在這個園區工作的埃及員工已有約1萬人。他們在這里為實現自己的夢想不懈奮斗,也在為埃及的發展和中埃共建“一帶一路”貢獻力量。
荒漠成為現代化產業新城
“16年前初到泰達時,這里還是一片沙漠。我翻閱著泰達合作區的開發方案,感覺這只是個遙不可及的夢。但今天,我們已共同將這片昔日荒漠打造成一座現代化產業新城。作為泰達園區巨變的見證者,我由衷感到自豪。”埃及泰達投資公司執行總裁艾哈邁德·拉德萬動情地對記者說。
拉德萬2008年11月加入泰達合作區,從財務經理一步步成長為執行總裁。談及在泰達的歲月,他感慨萬千:“最初只計劃在這里工作5、6年,沒想到一待就是16個春秋。在這里我實現了職業理想,這一切都離不開泰達團隊的支持和中國同事的無私幫助。”
拉德萬說,如今的泰達合作區已成為中埃經貿合作的重要樞紐,不僅生動詮釋了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豐碩成果,更通過持續引進投資、擴大對外貿易、提升制造能力,推動了埃及工業化進程。
截至目前,泰達合作區共吸引185家企業入駐,吸引投資額約30億美元,累計銷售額超53億美元,繳納稅費近3億美元,直接解決就業近萬人。
“玻纖之花”綻放紅海之濱
2013年,大學剛畢業的迪娜·馬哈茂德·哈桑加入泰達合作區內的巨石埃及玻璃纖維股份有限公司(巨石埃及公司),成為該公司為數不多的女員工之一。
“我從生產計劃員起步,成長為計調物流部副經理,負責生產規劃和物流調度。”說起自己的成長經歷,32歲的她坦言“與男同事競爭非常不容易”。
她特別提到,2022年成為母親后,在事業與家庭的天平上尋找平衡點曾讓她倍感壓力。“幸運的是,同事們給予了我莫大的支持與理解,幫助我順利度過了這段適應期,迅速回歸正軌。”
回憶起過去十多年與公司一起奮斗成長的歷程,迪娜感慨萬千:“從13年前僅有一條生產線,到如今四條產線齊頭并進,每一步都是團隊智慧的結晶。”
自2012年1月落戶泰達合作區以來,巨石埃及公司使埃及玻纖行業從無到有,目前總設計產能為年產36萬噸,已是非洲大陸最大的玻璃纖維生產基地,也使埃及成為世界第四大玻纖生產國。
巨石埃及公司副總經理馬新耀介紹,公司經濟效益良好,已累計出口創匯逾19億美元,創造就業崗位約2000個,其中本地員工占比達98%以上。
勤勉耕耘讓迪娜升職加薪,也讓她多次獲得公司嘉獎。在她整潔的辦公桌上,兩枚先進工作者、一枚先進中層管理者的獎牌格外醒目,如同里程碑般記錄著她每一步成長。
“很幸運能加入巨石埃及公司工作,優厚的薪資福利改變了我的家庭境遇和生活。”迪娜說,期待自己的未來能發展得更好,也希望“玻纖之花”綻放得更加絢爛奪目。
為埃及發展提供穩定電力支撐
中國西電集團與埃方合資成立的西電-EGEMAC高壓電氣有限責任公司是泰達合作區的龍頭企業之一,主要立足埃及,面向中東和非洲市場提供輸變電設備和成套工程服務。
戴好安全帽、穿上白大褂和鞋套,通過風淋除塵通道后,記者進入該公司的開關設備生產車間,只見幾名經驗豐富的技工緊張有序地組裝高壓開關就地控制柜。
公司總經理李劍飛說,過去16年,公司參與了埃及境內33個變電站總包工程建設,這些項目極大緩解了埃及用電緊張情況,為埃及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也培養了一大批本土人才。
目前該公司有260名員工,員工本土化率超過97%,不少埃及籍員工已成長為中層干部甚至高管。公司副總經理摩薩德·易卜拉欣的成長就生動詮釋了企業“人才本土化”戰略的成功實踐。
“從公司初創、開始建工廠,到西電在埃及承建第一座500千伏變電站,我有幸全程參與并見證了這一歷史性進程。”易卜拉欣從手機里翻出一張老照片向記者展示。
在這張拍攝于2010年的照片里,年輕的易卜拉欣站在一片工地中央,周圍全是沙漠。如今,這里成為西電埃及高壓電力變壓器和氣體絕緣金屬封閉開關設備制造基地,為埃及國家電網建設和改造供應了大量設備。
2009年,初入公司的易卜拉欣擔任翻譯。隨著企業業務版圖不斷拓展,他先后歷經招投標、銷售、項目執行等多個崗位歷練。盡管每次崗位調整都面臨新的壓力和挑戰,但易卜拉欣深知,這背后是公司對他復合型發展的期待。
“中國同事經常提醒我,工作不能止步于翻譯,要努力成為多面手。”易卜拉欣說,從精心編制招投標文件,到規范執行項目合同,中國同事們總是手把手指導自己。
如今,易卜拉欣負責銷售和市場開拓,他對公司未來的發展充滿期待。“我們要進一步擴大公司規模,不斷提高我們的設備在海灣地區、非洲及歐洲的市場份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