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0月13日電 (魏晨曦)北京時間10月13日下午,202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瑞典皇家科學院當天宣布,將獎項授予喬爾·莫基爾(Joel Mokyr), 菲利普·阿吉翁(Philippe Aghion)和彼得·豪伊特(Peter Howitt),以表彰他們解釋了“創新驅動的經濟增長”。
圖片來源:諾貝爾獎官方社交媒體截圖。經濟學家的“開創性研究”
202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得主是三名美國經濟學家:達龍·阿杰姆奧盧、西蒙·約翰遜、詹姆斯·魯濱遜。他們因在關于制度如何形成并影響經濟繁榮研究領域的突出貢獻獲獎。
諾貝爾獎委員會在一份聲明中評價稱,“縮小國與國之間巨大的收入差距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大的挑戰之一,這些獲獎者證明了社會制度對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性。”
另據《紐約時報》報道,諾貝爾獎委員會指出,這三位經濟學家通過其“開創性研究”,將理論與數據相結合,極大地增進了人們對國家間存在持續不平等現象的理解。
報道稱,他們的研究視角深入世界的殖民歷史。此外,阿杰姆奧盧還談到了“現代民主”面臨的諸多挑戰。這些挑戰體現在方方面面,包括政治極化、社交媒體、氣候變化以及人工智能等。
報道提到,獲悉獲獎后,阿杰姆奧盧喜出望外,約翰遜則坦言“驚訝和高興”。
經濟學“經世致用”如何體現
《紐約時報》指出,2024年諾貝爾經濟學獲獎成果是經濟學“經世致用”的典型例證,三位學者通過剖析殖民歷史與制度演進,揭示了國家興衰的深層邏輯,為理解全球不平等提供了全新視角。
資料圖:諾貝爾獎章。從2019年肯定減貧實踐探索,到2020年嘉獎拍賣理論創新;從2021年聚焦勞動經濟學實證研究,到2022年表彰銀行與金融危機研究……這些諾貝爾經濟學獎獲獎成果,均展現出經濟學回應時代關切與現實之問的鮮明特征。
有業內人士認為,近年來,經濟學諾獎獲得者的學術價值導向逐漸發生了一些變化,具有理論貢獻的單一價值判斷的經濟學家獲獎趨于減少;更多有公共政策影響力和領導力的經濟學家相繼獲獎。
此外,也有不少研究純計量、純理論的人獲獎,整體來看,學術研究和政策影響力兩方面都有所兼顧。
談及諾獎規律,諾貝爾經濟學獎委員會成員佩爾·斯特隆伯格此前在接受采訪時認為,諾貝爾獎是一個發現,不是什么人氣競賽。它是要找到真正對世界產生重大影響,并使世界變得更好的研究貢獻。
分析認為,諾貝爾經濟學獎正形成其獨特規律。這一趨勢表明,經濟學作為“經世致用”之學的本質特征,正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
回顧近10年得主及其成就
2024年
來自美國大學的經濟學家達龍·阿杰姆奧盧、西蒙·約翰遜和詹姆斯·魯濱遜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以表彰他們在關于制度如何形成并影響經濟繁榮研究領域的突出貢獻。
2023年
美國經濟學家克勞迪婭·戈爾丁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以表彰她在女性勞動力研究領域的突出貢獻。
2022年
美國布魯金斯學會經濟學家本·伯南克、芝加哥大學教授道格拉斯·戴蒙德、美國華盛頓大學教授菲利普·迪布維格獲獎,以表彰他們在銀行與金融危機研究領域的突出貢獻。
2021年
美國經濟學家戴維·卡德因對“勞動經濟學的實證貢獻”而獲得一半獎項,美國經濟學家喬舒亞·D·安格里斯特和吉多·W·因本斯因在“因果關系分析方面的方法論貢獻”而分享另一半獎項。
2020年
來自美國斯坦福大學的兩位教授保羅·米爾格羅姆和羅伯特·威爾遜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以表彰他們“對拍賣理論的改進和新拍賣形式的發明”。
2019年
生于印度的美國人阿比吉特·班納吉、法裔美國人埃絲特·迪佛洛和美國的邁克爾·克萊默共享該獎,以表彰他們在減貧研究領域做出的貢獻。
資料圖:201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保羅·羅默展示其簽名的椅子。2018年
來自美國的經濟學家威廉姆·諾德豪斯和保羅·羅默共同獲獎,獲獎理由是兩人分別將氣候變化和科技創新融入長期的宏觀經濟研究。
2017年
美國芝加哥大學商學院的理查德·塞勒教授因其在行為經濟學方面的卓越貢獻,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2016年
英裔美國經濟學家奧利弗·哈特和芬蘭經濟學家本特·霍姆斯特羅姆因他們對契約理論做出的貢獻,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2015年
美國經濟學家安格斯·迪頓因在消費、貧窮與福利方面的研究貢獻,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