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災后,地方政府有官員面對媒體稱,本地的一些經營者要么已經轉型做大,要么退出生產靠出租廠房或民房謀利。而大量的小作坊中外來企業主占了多數,管理、安全等方面跟不上,有些干脆就沒有證照,導致安全隱患突出。
這些作坊式鞋企在推動民營經濟發展的同時,也產生了惡性競爭、品牌低端、人才短缺、安全隱患等問題,并滋生環境、勞資、社會管理等一系列矛盾。
這是一場自上而下的整治行動。
根據新華網援引的報道稱,這場大火后的1月21日上午,在浙江全省政法工作會議上,浙江省委書記夏寶龍痛斥溫嶺市貪小利吃大虧,為了GDP不主動解決低小散制鞋產業的安全生產問題,剛開年就著了大火,死亡16人。并表示,經濟轉型升級多少年了,仍遲遲不解決低小散制鞋產業的安全生產問題,非得遇到如此重大火災才痛下決心關停低小散企業。
城北街道的一名企業主稱,大多數用自家的房子作為鞋廠,廠里布局相對合理。他說,這樣既節省了高昂的房租,又符合生產要求。“基本都有工商營業執照,我們幾家都經營了十幾年。”
尤其是電商時代,因為這類加工場結合淘寶、阿里巴巴網絡營銷形成產銷一體的作坊,因為投入成本低,也成了當地年輕一代或者外來務工人員創業的新模式。
“上規模的基本會有正規的廠房,遷入開發區。但是,現在地價和租金都很貴,一般供不起成本。”鑫達康鞋廠工作人員稱。
當地政府希望這場火災倒逼企業轉型升級。一些上規模的鞋企負責人也響應,要通過自動化設備等的更新,達到“機器換人”,減少人力提高產量,希望政府在這些方面能給予更多政策和資金上的支持。
“但是,政府并沒有地方安置我們的企業,我們十幾年來以此生活,突然關停,等于端了我們全家的飯碗!”一名被關停的企業主接受記者采訪時,語氣激動。
“起碼沒有地方讓我們東山再起。”前述企業主悲觀地說。目前,政府機構規定,復工有幾個必備條件,合法的經營執照、沒有違法違章建筑、安全隱患徹底整改等。
產業何以安放
在澤國牧東區塊牧東村,一片1.69萬平方米的鞋企集聚地已被夷為平地。村委會負責人稱,這些都是違章建筑,連其自家的30畝廠房也在其中,而且他是帶頭拆除的。這個區塊已被重新規劃,建設4層標準廠房,企業主之間也將實行股份合作,打破原來的“低小散”模式。
然而,在此建設周期中,這些小微企業如何安頓?
回憶過去,這些鞋企老板認為,此前寬松的經營氛圍因為一場火災,也同時化為烏有。
其實這里與溫州差不多同時起步。溫嶺,是浙江臺州一個清麗的小城,地處東海之濱,三面湖海。溫嶺的鞋業主要集中在橫峰街道、城北街道、大溪鎮、澤國鎮牧嶼、夾嶼等鄉鎮。
經過幾十年苦守,此地近幾年才初顯產業規模。與福建晉江、廣東東莞一樣,臺州溫嶺也是中國鞋業生產基地之一,而溫嶺鞋業發源地就在該市城北街道,并已形成龍頭企業帶動小企業共發展格局。
以受災點溫嶺城北街道為例,鞋業數年來受到上一級政府或者行業組織肯定,被授予“浙江省鞋業工業專業區”、“中國鞋類出口基地”、“中國鞋業名城”、“中國鞋類(運動鞋)出口基地”等等稱號。
這里容納了來自全國各地的務工人士,根據地方政府披露的數據,僅僅城北區域,有來自貴州、江西、湖北、安徽等地務工人員近四五萬人。
實際上,歷年來,地方政府為了當地這些小散的鞋業升級也花了不少心思。
同樣以城北街道為例,可以確認的材料顯示,2009年來,城北街道成立鞋業產業發展領導小組、推動鞋業升級發展工作領導小組,城北街道委托中科院等機構專業指導。2011年,城北街道財政每年投入資金,幫助企業通過政策獲取資金支持。為轉型提升的標桿企業取得的成效給予資金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