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雷女士發微博,內容是要不要教孩子學陜西方言。帖子一發,引起了網友的熱烈討論:有的說不要教,怕孩子小時候學方言,長大后普通話不標準。有的說,要教孩子說陜西話,不然方言由誰來傳承。雷女士為何會有這樣的困惑呢?
>>關系那么好也說普通話,覺得不親近
雷女士今年29歲,家住西安城北玄武花園小區,她的兒子臭臭一歲了。雷女士是個地道的老陜,自從孩子出生后她就開始琢磨要不要教孩子說陜西話,最近這個疑問尤其讓她困擾。
曾經在上海的工作經歷讓雷女士有一個感觸:上海人都以自己的方言為榮。昨日,雷女士說:“在那邊上班時,人家本地人不管有沒有外地人在場,都很自豪地說他們的方言。可回到西安上班后,同事都是陜西人,可關系再好的也說普通話,覺得不親近。”
雷女士說她的姐姐和姐夫落戶到深圳,他們有個女兒,家里人和她說普通話,她雖然能聽懂陜西話,但就是不會說。當她向同學介紹說她老家在陜西時,沒有人相信,因為她不會說陜西方言。
“所以,到我娃這一代,遍地都是普通話,我是不是應該讓他從小就懂咱的方言,把咱老陜精華的地方繼承下來?”可同時,雷女士又特別擔心小孩上學的時候一開口就是陜西話,同學會笑話。雷女士現在在家里一會兒給娃說普通話,一會兒又給他說陜西話,她害怕有一天把孩子說迷糊了。
>>孩子的適應能力很強,學普通話不用擔心
西安的校園,都要求老師用普通話教學。對于雷女士的困擾,胡家廟社區幼兒園園長于莉認為,不用擔心,“我們的孩子多是從南方來的,他們的父母在家都說家鄉話。這些孩子剛來的時候,說話也有很濃的家鄉味,但孩子的適應能力很強,在學校不久,他們的普通話就已經很標準了。”于莉說。教孩子說普通話主要是方言比較有局限性,面比較窄,為了讓孩子更好地適應環境,才推廣普通話。
“不過孩子模仿能力和適應性都很強,只要有語言環境,他們對方言也會耳濡目染。”于莉說。
>>“我們應該對陜西方言更自信一些”
長安大學政治學院教授、社會學家戴生岐認為,應該鼓勵家長給孩子說方言,語言的教育是文化的核心,方言和文化傳承有很大關系。
“不要擔心孩子普通話學不好,孩子適應力很強,而且多掌握幾種語言,讓孩子可以在不同的場景和環境中轉換,是一種很有成就感的事情。”戴生岐說。
“我們應該對陜西方言更自信一些,2000年前的普通話就是關中話。”戴生岐說。
“經濟是王道,為什么上海話和粵語讓人覺得‘洋氣’,因為他們在經濟談判中很常用,所以讓別人覺得很洋氣。我們的陜西話也很洋氣,陜西話中很多都是古漢語,很多都是活化石。”他說。 (中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