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品市場穩中趨好。前5月,全省限額以上企業實現消費品零售額1359.50億元,同比增長14%,較前4月加快0.7個百分點。其中,餐飲收入持續回升。前5月,全省限額以上企業(單位)實現餐飲收入69.76億元,同比增長1.8%,較前4月加快1.7個百分點。
財政收入平穩增長。前5月,全省實現財政總收入1275.77億元,同比增長10.1%,與前4月持平。全省財政支出1372.97億元,增長10.3%。其中民生支出1137.79億元,增長11.2%,增速高于財政支出0.9個百分點。
對外貿易高速增長。前5月,全省進出口總額728.03億元,同比增長71.1%。其中,出口324.31億元,增長46.8%;進口403.72億元,增長97.3%。(記者 宋潔)
主要指標下行
樓市告別“高歌猛進”
國家統計局18日公布的房價數據顯示,5月份70個大中城市,半數環比下降。這一數據進一步印證了樓市正在“變臉”,也引發社會高度關注,處于深度調整的樓市,路向何方?
事實上,對于一貫“高歌猛進”的房地產市場而言,今年上半年的各項指標看上去并不美。
全國商品房投資增速持續下滑,1至5月份比1至4月份回落1.7個百分點。銷售面積和銷售額降幅不斷擴大,土地購置面積同比繼續下降,庫存增加,5月末比4月末增加750萬平方米。
“原來市場賣的是未來價,現在要逐步回到現實價了。”上海永慶房屋副總經理李維鎮對眼下的市場變化五味雜陳。中國社科院城市與房地產室主任倪鵬飛表示:“房地產市場的調整局面已經形成,而且是在劇烈調整中。”
在受訪專家看來,樓市的變化源自市場那只“看不見的手”,這樣的變化符合市場規律。住房城鄉建設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秦虹說:“樓市是市場,一定會有上下波動調整,波動是常態,不可能一成不變。”
與此同時,過度透支的土地供應同樣觸目驚心。數據顯示,近十年我國土地出讓金收入占地方財政收入的比重普遍超過40%。
這樣的“陣痛”無所不在:政府土地出讓收入減少;財務杠桿高、激進購置土地的房地產開發企業以及過度參與房地產開發投融資的基金、保險公司等機構投資者都面臨資金鏈風險。值得關注的是,從一系列宏觀經濟指標來看,我國經濟目前運行在合理區間偏低的位置,下行壓力始終未減。
專家建議,在政策上堅持抑制投機性需求,以民生為先發展住房市場。秦虹說:“對房地產市場的管理關鍵是密切觀察房地產市場的異動,防止市場異動引發的社會、金融和經濟的危機出現。”
樓市冷風吹至土地市場
中國指數研究院近日發布中國房地產企業資訊監測報告稱,在房地產市場持續降溫的情況下,土地市場告別年初的瘋狂交易,出現下行趨勢。此前仍受追捧的一線城市,也已受到波及。
報告指出,雖然一線城市土地市場降溫與政府推地節奏有很大關系,但房企面臨庫存壓力,資金鏈趨緊,工作重心轉移到銷售上,也對拿地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其實,由于房地產市場成交的低迷,房企為盡快回籠資金,降價聲音此起彼伏,開發商信心走弱。房企拿地數量逐漸遞減。
市場數據顯示,不少城市土地市場在經歷4個月火爆之后,“房冷地熱”格局5月開始轉變。二季度,不少地方土地市場開始轉冷。據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數據,5月份,包括京、滬、深、穗在內的10個典型城市,土地出讓金收入578億元,環比下降20.3%,同比下降24.6%,20個月來首次出現負增長。
樓市調整傳導至土地市場,讓習慣了以地償債的地方政府倍感壓力。5月21日,財政部網站發布通知,國務院批準10個省市地方政府2014年試點地方政府債券自發自還。地方融資一直存在因短債支持長期投資而期限錯配的問題。經濟學家林毅夫曾指出,若改善地方政府的發債機制,為其提供長期資金來源,則能緩解期限錯配的問題,而且將降低地方政府對土地財政的依賴。當然,理論上地方債+地方稅模式,優于土地財政+政府融資平臺模式。但要實行,路還長。 (中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