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月28日電 (記者 李純)針對航天發展需要高投入這一問題,中國國家航天局對地觀測與數據中心主任趙堅28日在北京表示,航天高投入能夠帶來高產出,整體效益十分明顯,據初步統計,可以達到1:10以上的投入產出比。
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8日就《2021中國的航天》白皮書有關情況舉行發布會。趙堅在會上表示,航天的發展確實需要高投入,但航天及其應用所產生的效益更大,據初步統計,可以達到1:10以上的投入產出比。
趙堅進一步指出,航天新技術應用帶來了產業發展的巨大變革,航天技術成果轉化對國民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十分明顯,推動了智慧交通、新能源新材料等發展,對支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也發揮了重要作用。“因此,航天的高投入能夠帶來高產出,整體效益十分明顯。”
據介紹,航天應用已經廣泛用于國土資源調查、環境保護、農業發展、林草監測、防災減災、氣象預報、海洋開發、交通運輸、教育醫療、城鄉建設等經濟社會各個領域,衍生出的新技術應用,也已經進入千家萬戶,老百姓也能切身體會到航天科技所創造的美好生活。
“前一段時間湯加發生了火山爆發,中國國家航天局應急啟動了對地觀測衛星系統,調動了十余顆衛星進行高頻次觀測,及時將相關影像數據提供給國際組織,貢獻中國力量。”趙堅說。
此外,趙堅還介紹了中國首顆太陽探測科學技術實驗衛星“羲和號”任務進展。他表示,“羲和號”衛星經過三個多月的在軌測試和實驗,已經完成了衛星平臺技術驗證40多次,對太陽進行了探測成像290多次,目前,“羲和號”衛星已經取得了一系列技術和科學實驗成果。今年,中國國家航天局將擇機正式發布。
趙堅介紹說,目前主要進展包括,一是在軌驗證了新型高精度衛星平臺的超高指向精度和超高穩定度技術,與傳統的同等慣量衛星平臺相比,這顆衛星的指向精度和穩定精度均提高了兩個數量級;二是在太陽科學探測方面,這是在國際上首次在軌獲得了太陽H-α譜線,全日面的H-α波段的光譜圖像。
關于中國未來的探日計劃,趙堅表示,目前科學家們正在開展相關論證研究,進一步了解太陽構造,確定太陽活動特征,掌握其機理和活動規律,更好地預報空間天氣,造福人類。(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