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致富鋪路,就是為海洋減壓
【“消失的大黃魚又回來了”追蹤報道之五】
2月17日,一個消息從浙江象山傳來:梅童魚首次在國內實現全人工養殖。
和野生大黃魚一樣,多年的高強度捕撈使得東海野生梅童魚日漸稀少。為此,國內多所科研院校都在攻關人工養殖,只是由于技術所限只能實現半人工繁育。“這是用人工培育的親魚繁育出的子二代。”指著網箱中上萬條活蹦亂跳的梅童魚,象山港灣水產苗種有限公司總經理徐萬土說,解決了水質控制、營養強化等一系列技術難題,現在,已實現了孵化、繁育、養殖全過程的全人工繁育。
漁民林永奎關注的則是另外一句話:預計一兩年后可形成規模化養殖。“那我們轉崗漁民就又有一條致富路了。為致富鋪路,就是為海洋減壓。”他的話很有哲理。
從象山港出發,沿著東海向西南。寧海縣強蛟鎮峽山村振興路上,“春蕾”海產品店一大早就開張了。冰袋、泡沫箱、膠帶,尤思恩有條不紊地打包、裝箱。另一邊,妻子鄭亞琴的電話一個又一個,送貨地址那么多,可不能弄錯了。雖說春節前是一年最忙的時候,可現在也不差的。一抬頭,有客人進來,夫妻倆趕忙招呼著。
同樣是從海上“上岸”,寧波市奉化區的周仁表選擇開起了農家樂。從船員到船東,他曾經在海上漂了20多年:“我們桐照村靠海吃海。雖說趕船多年,但由于漁船數量快速增加,我們捕撈效益其實不是很好。我的船又是帆張網作業,風險太高。”趁著最近政府出臺減船轉產政策,周仁表便向漁船基層管理服務站遞交了減船申請表。一條漁船領取了411萬元,周仁表召集幾個弟兄在莼湖街道開起農家樂,休閑、燒烤、垂釣、餐飲、親子娛樂于一體,可同時容納120多人就餐。這個春節期間游客爆滿,一桌難求。“開門紅了。”他笑著說。
2月16日,寧波市鎮海區澥浦鎮的嵐山水庫上,光伏板吸收太陽能正在源源不斷輸出電力,張威駕著船穿梭其間下網捕魚。作為鎮海區首個漁光互補發電項目,這個水庫的年發電量相當于鎮海10萬戶家庭一年的用電量。在這里勞作,回憶起以前在江蘇、浙江出海捕魚的日子,張威說自己從靠天吃飯的出海漁民變成了新技術加持的漁戶。
(本報記者 曾毅)